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天瑜认为,将周秦之际至清中叶的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结论,并长期得以沿用;然而,认真研读马、恩论著,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将秦汉至明清称“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的。陈启云认为,传统中国究竟是属于“封建型”抑或是“大一统”、“专制”、“独裁”型,如果从“范畴理论”而言,这两者是绝不相容的;但从“历史事实”而言,这两者却常常是并存的——有时是先后轮转(如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并存(如西周、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元)。张国刚认为,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差异性和各自特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同一性,所以,关于历史阶段划分,既可以用唯物史观的标准,把中国的中世纪叫做封建社会;也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用上古、中古、近代来划分;还可以用时序如史前、族邦、皇权、共和等概念来划分历史阶段,使国内外学者能够在学术上做到沟通和理解。许苏民认为,冯天瑜提出的关于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或“地主社会”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之统一的标准,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实际上是皇权官僚专制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西方封建专制主义相异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 ,在世界范围内表现为异质的社会形态同质化的过程。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受到专制主义的影响。通过从历史演进轨迹、政治制度和权力分配格局、治国方略、意识形态控制、经济基础、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向等六个方面对中西方封建专制主义历史形态相异点的比较 ,以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政体除众所周知的中央集权专制、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等负面特征外 ,其基本历史特点至少有四 :政体形态总体适应性与具体时代性统一、政体结构内在发展性与外部开放性共存、政体演变内涵传承性与主体创新性互动、政体理念一定理想性与浓厚致用性结合。  相似文献   

4.
鉴别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准是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世界上各国封建社会的类型和特点,互有区别和差异,但封建社会中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并非受"古典进化论"影响的结果.史实充分证明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历史阶段较长.对中国同欧洲、西亚及日本封建制社会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5.
6.
李培  习亚哲 《学术论坛》2006,1(5):71-75
像任何复杂的现象一样,城市的兴起根植于过去的历史,而所有城市的兴起也并不是出于同一根源,如果我们要鉴别某个城市就必须追溯其发展历史。相比较西欧封建型城市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缘何陷入了低水平城市化的陷阱之中呢?文章从城市人口特征与地域分布、农业和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内部规则演变等角度入手对西欧封建型城市与中国封建型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两者的类别特征。  相似文献   

7.
潘萍 《江海学刊》2023,(1):182-190
官员特权与限制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行政终身问责制发生、演变的内在线索。在沿袭和发展唐代去官原免规制的基础上,宋代通过诏敕等重点发展完善了以去官不原为核心的行政终身问责制。去官不原制度定型于熙宁变法时期,元祐更化时期关于其存废虽有所争论,但因其符合提高行政效率和国家治理集权化的需要,整体呈持续发展趋势。去官不原制度适用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利益、维护百姓切身利益、促进司法公正的作用。去官不原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行政终身问责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集权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核心观念 ,在中国人对自身社会的理解与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中 ,它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 ,现代中国人封建观念的形成实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追溯了中国封建观念形成过程的几个关键性环节 ,指出中国封建社会论的形成其实是中西封建观念融合的结果 ,亦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 ,既说明了观念的形成是有现实基础的 ,同时说明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会转变成物质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10.
“大一统”思想源于三皇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时期随着“中土”“中国”“天下”“海内”和华夏四夷等观念的流行而萌芽。春秋以来,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学说系统提出了以仁政王道和恢复周礼为特征的大一统国家观。后经以商鞅、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和吕不韦整合诸子学说的创新改造,形成了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新“大一统”理论。战国晚期历代秦王特别是秦始皇将其创造性运用于政治实践,促进秦国迅速崛起和完成统一,进而创建了维护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一整套“大一统”国家制度和运行体系,由此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统治制度、运行模式和文化传统。秦人在兴起、建国、东出、统一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务实创新的价值追求、开放包容的进取精神、尚武坚毅的民族性格、令行禁止的法治观念、上下一心的团队意识、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等文化特质和品格。兼容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秦文化及其特有的心怀天下的价值观、与时俱进的文化观、富国强兵的发展观和奋发有为的事业观,正是“大一统”思想付诸实施和成功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多注意北魏、辽、金、元、清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的贡献,对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讨论不够充分。在十六国与五代多个政权分立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为维护“大一统”历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大一统”思想的导引下,各少数民族政权自觉接续“正统”脉络,破除秦汉以来“大一统”论述中“夷夏”身份的限制,使中国历史以从未中断的形式延续至今。研究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贡献还可以为学术界讨论“何为中国”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唯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以上两方面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观念。赖有这种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既能吐纳诗文英华又足以护持大一统中国之运命的士人群体。对比中国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文化素质上存在着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缺乏一种敬重与认同。因此,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够只是为学生增加一些校园文化生活而已,必须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黄南珊 《中州学刊》2000,1(1):131-136
在现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的经济取向是以统制经济的非市场化取向和自由经济的市场化取向这种双轨制出现的,以非市场化为主导取向。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来看,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和权力意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层影响主要表现为,国统区内集权性党治模式与垄断性经济统制的一体化,统制经济运行机制与高度集权的权力系统、一元独断的价值系统相结合,共同造成经济现代化的内生性痼疾,即经济统制的官僚化和权力经济的腐败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为了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使文武官员尽忠职守,我国古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所属官吏的监督工作。古代御史监察制度是整个官吏制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战国开始创立,两汉大力发展,使之从国家行政系统独立出来,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封建一词古已有之。它和意识形态操作层面上所用之封建不尽相同。随着西学在20世纪初的大规模输入,西文feudal在我国被对应成封建一词。随之而来的结果不仅造成了封建一词相当程度上的语义混乱,更由于其后对五种社会形态说的完全采纳,而致使有关本国历史上是否经历过西方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以及如果经历过那么是何时进入的争论和聚讼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封建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变迁最终导致了标准教科书中中国历史发展框架相关认识的固化。  相似文献   

18.
汪戎 《学术探索》2013,(1):F0002-F0002
《东南亚的封建——奴隶制结构与古代东方社会》一书是一本专题论述古代东南亚社会与古代东方社会性质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为9章,在详细材料的基础上,作者分别对古代越南社会、扶南社会、古代柬埔寨社会、古代缅甸社会、古代泰国和老挝社会、古代马来半岛社会、印度尼西亚古代社会和菲律宾群岛的巴朗盖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指出“封建——奴隶制结构”是古代东南亚地区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客观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以经学为框架的政治思维方式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崇圣尊经”成为国人不可移易的思维定势 ,“大一统”成为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政治国家观念。文学是民族心灵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 0世纪的中国 ,外族入侵 ,内部纷争 ,四分五裂 ,生灵涂炭。“大一统”的政治国家观念再次显示出强韧的生命活力 ,建立一个统一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现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 ,也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所隐含的一条基本线索。高扬爱国主义 ,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呈现着“一体化”趋向。世纪末“一体化”逐渐解体变为多元共生的形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