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户籍制度的转变和人民公社的瓦解令一个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得以发育生长,在当代中国的国家转型和社会转型之中,在城乡两端,三种背景不同的法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征服,共同催生出现代法文化。在法文化的涅槃中,法律信仰也同样经历着死亡和重生。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人们还不完全理解现代法律。现代法文化的生成与法律的信仰是相辅相成的,信仰在法文化的发育之中被培育,而法文化的巩固必将从法律信仰之中获得能量。笔者通过对社会生态和法文化生态变化的观察,呼唤着新的法文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习俗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到法律信仰的嬗变,法律信仰无疑是人类信仰的最高形式。在宁夏的跨越式发展中,法律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法律信仰不但是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秩序基础,而且为宁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和守法公民。法律信仰在宁夏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宁夏法制建设的民族性特征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程度,政府能否依法施政以及宁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是制约公民法律信仰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1871年,泰勒(Edward B.Tylor)把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文化”下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的综合体。”用当代的话来说,文化的组成要素有四种: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不过,近几十年来,文化定义中对这四个因素的侧重点已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义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一个国家的公民普遍具有遵守法律的良好风尚时,则其法律信仰亦蔚然成风;反之,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只认同权利规范,而对相应的义务规范极尽规避之能事,则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律信仰。主体对法律的行为拜从是构成法律信仰的必要条件。法律制度信仰的形成,更需要有良好的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5.
"法治"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一句口号,它的真正实现是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法律权威的绝对尊重为基础的,它要求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全社会对于法律的尊崇。社会对法律的尊崇源自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法的认知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律信仰形成的土壤。中西方不同的土壤造成了中西方社会法律信仰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论宗教与法律协调的几点理论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政教合一国家中,宗教教义也是法律规范,法律与宗教是完全协调一致的。当今世界上除极少数国家外,都采用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在政教分离国家中,宗教与法律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范围。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同时,宗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正确认识法与宗教的协调关系对国家制定有关法律及宗教政策有重要意义。下面试根据我国历史上和当代的实际情况探讨宗教与法律协调的理论根据。一、法律不直接规范调整人们的内心信仰,确认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从根本上避免了法律与宗教的…  相似文献   

7.
建立“法律信仰”作为很多学者为实现中国法治的愿景已有多年,对“法律信仰”这一命题的驳斥虽非学界主流却也从未间断。法律信仰的逻辑前提是价值。在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信仰的唯一性否定了“法律信仰”命题的合理性;“礼治”以及“法即刑”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民众形成的对法律的疏离心理,也令法律信仰的建构缺乏社会基础。为此,惟有通过价值重建和维护法律的合法性,确立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权威性工具地位来实现中国民众的法律信任和法律尊崇。  相似文献   

8.
论法律信仰     
石茂生 《南都学坛》2002,22(2):90-92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 ,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 ,法治社会才能建成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信任、相信和崇拜 ,它包括对法律的神圣情感、对法律的科学态度和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法治实践又是法律信仰的条件和源泉。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是关于人类世俗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的信仰,其核心信念是公平正义。法律信仰具有物质利益性、普适性、公开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法治和谐,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契约文化得到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法律信仰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确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好三大关系;相信与怀疑的关系;希望与失望的关系以及爱与理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法律基础"课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法律信仰、法律原理、法律规范和法律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公共课。法律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它决定了以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基础"课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其考试不能仅仅成为法律知识竞赛,而应当侧重于对学生法律基本应用能力的考核。  相似文献   

11.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考察湖北省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民间宗教文化的类型及特点,可以发现在该村部氏族人生活中各种信仰构成了一个围绕社区生活的完整体系,民间宗教文化已经深入到村民生活的脉落中,每个个体的成长都会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人一生的经历就交织在现实生活与对神灵的祭祀之中,生活与宗教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不可分割。因而,这一信仰体系可称...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校党校信仰教育面临着社会现实与信仰教育的博弈、大学生自身问题不容忽视、多元化信仰的冲击等问题。因此,应该正确理解信仰教育的任务和重点,有效整合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信仰教育内化的规律,充分发挥信仰教育的榜样示范效益,完善信仰教育的媒介与载体,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党校更出色地完成大学生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4.
经典荷兰赌论证表明:如果当事人的不确定信念度赋值不满足概率论公理,那么他在某一赌局中总是输。然而该论断并没有揭示荷兰赌的含义。文章基于拉姆齐的概念和公理,首先论证存在一个效用函数,它合理地表达了价值的定性概念,然后论证信念度的性质。这些概念的性质表明,所谓不确定信念系统的一致性是指价值与信念度的赋值和偏好的序关系是一致的。荷兰赌论证意味着,在当事人的不确定信念系统中,有关定性和定量概念之间没有协调性:其价值和信念度赋值是混乱的,并导致非理性决策。在这种情形下,当事人不确定信念系统的一致性将遭到破坏。由此可见,通过阐明荷兰赌论证的含义,我们可以为归纳和决策做出辩护。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类型上看,周文化是信念文化,重视彼岸性天命、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文化是责任文化,重视此岸性“公利”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周秦文化的类型特点为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提供了借鉴。企业信念文化的建构,关键在于确立以经济使命为宗旨的共同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德性、确立企业文化象征体系;企业责任文化建构,关键在于确立物质利益机制、确立理性化管理机制、确立法术势结合的规范体系。信念文化为企业提供精神导向。责任文化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二者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实现法律文化现代化是法治国家的必经之路。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有着很大的差距,要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不断推进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理性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大胆移植西方法律文化并加以本土化,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树立公民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司法实践中出庭作证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法制科学化与成熟化的不足、法律保障的欠缺、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法律意识的薄弱等方面。"人性因素"和"人的心理规律"的关照是实现法的价值的根本保障,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解决出庭作证难问题的重要基础,摆脱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消极影响、树立法律信仰是解决出庭作证难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行政文化是在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式.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也是提升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的关键。我国建设行政文化。在发扬传统行政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应该清除落后的行政思想观念。培养科学的行政意识和行政信念,并且将行政文化制度化、习俗化,行政信息公开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核心应该包括人们的价值观、语言、宗教、传统以及习俗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特点的人类社会群体,是一个由浅层的文化和深层的民族意识组合起来的共同体。民族与文化密切相关,民族人民创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点。文化认同可以促进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国际间真正值得注意的不再是"国家",而是植根于过去宗教渊源的"文明"。所以,文化核心在民族认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青年成长的一般与特殊规律指导大学生管理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导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先认识青年成长的一般规律:青年与社会的基本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成长经历的欲望,“主奴”、“看破红尘”、苦恼、实在阶段;浪费青春,受社会惩处等程度不一的成长代价付出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把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表现、即特殊规律:几种特殊矛盾在现实与未来发展、基本素质与专业、独立与依赖、理论与实践之间表现突出;须经历适应大学生活、按理想目标发展自我,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特殊阶段;围绕学习焦点的特殊性代价付出的可能。规律运用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加强沟通理解;强化成长意识、目标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成长代价教育、管理制度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