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不论就当代哲学的思维水平、还是就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性质特征来看 ,今天只有把马克思哲学径直理解为“实践主义” ,才有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首先是因为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第一次取得了存在论意义。这一点长期为人们所忽略  相似文献   

2.
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海 《东岳论丛》2001,22(6):85-88
实践唯物主义是在反叛传统哲学体系的前提下形成的 ,它构成当代中国哲学舞台上的一个亮点。但是 ,由于本体论方面理解的混乱 ,哲学基本问题的反矛盾思维 ,以及对实践概念的泛化性理解 ,诸种失弊使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陷入尴尬。其摆脱困境的出路及其前途在于 ,实践唯物主义要重新设置自身的位置 ,形成与其它哲学形态的并列意识 ,突出唯物主义的实践理性 ,打通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文本。如此 ,实践唯物主义才有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可以命名为当代中国实践哲学,这也是中国梦的哲学意蕴。当代中国实践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结晶,它内在地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对西方一切优秀文明元素的创造性吸收。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催生当代中国实践哲学的源泉,中国梦是其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的,明确表征了当代中国实践哲学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唯物主义与价值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践的唯物主义与价值问题李德顺在中国当代哲学研究中,价值理论的兴起和确立,是同“实践唯物主义”的探讨和应用分不开的。二者之间表现出深刻的内在联系。理解这种联系,对干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  相似文献   

5.
作为"显学"的解释学研究已具有某种世界性的广泛性。针对目前国内解释学研究上的若干问题,张能为教授从从事解释学研究的缘起以及哲学意义、解释学与修辞学、想象力、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解释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从应用性层面对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中国哲学的真正特质和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意义理解和看法见识。  相似文献   

6.
李荣 《齐鲁学刊》2006,1(2):124-127
“实践”并非是一个其义自明的概念,它需要一定的理解框架,对马克思实践观当代超越性的解读亦是如此。马克思实践观对近代哲学所进行的变革以及它在当代哲学中所产生的效应是广泛而深刻的,仅从“他者”向度来看,一方面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对近代主体哲学的超越,另一方面它在与当代哲学对话过程中先期范导了哲学的当代转向,这是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所具有的超越性之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人学视域中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多元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红 《学术界》2002,(1):213-218
在当前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理论研究中 ,学术界从人学视域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提出了实践人学观、生存实践观、人类学实践观和交往实践观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本文试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当代哲学思想语境中推动辩证法理论的深化,探求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知名学者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一书,以大量的经典文献为基础,史论结合,以独到的哲学理念深入思考,提出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应从理论理性转向实践理性,并围绕着这一基本观点,在后形而上学视野与实践范式中对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予以深层探讨,使其呈现出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解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还是回到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苑华 《学术界》2007,1(2):152-157
在“理解马克思”问题上,我们提出“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实践”两种路径,前者虽然具有积极意义却也遭遇不少困境,后者虽抓住了马克思学说的一个核心范畴却又陷进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阐释而没有回到实践活动中去,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本真的马克思。我们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跟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是理解本真马克思和推进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当代进路。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1.
杨悦 《河北学刊》2003,23(3):90-9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不但贯彻了实践的自由品质,而且还找到了实践的最基本的现实形式--经济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实践内涵的分析表明,它既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也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源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概念,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从属于文化的范畴.经济实践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因此,经济实践中包含着文化实践的要求,文化实践实现着经济生活向人类的自由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的实践论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在于近现代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自我解放的历史实践,是理论的实践和实践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应当研究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价值态度的同时,面向其他学科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同时自觉地立足中国的文化资源与实践经验,建构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3.
郑臣 《兰州学刊》2007,(6):17-21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开启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而"实践"正是这个实践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实践",也就是行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意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伦理和政治行为.因此,伦理学和政治学便构成了亚氏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通过对善的思考导向对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思考,进而研究统摄一切目的的目的--人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成为实践哲学的基本科学.而政治学研究的是人在共同体中的自由生活,研究的是善在自由的政治共同体中的实现.伦理学指向道德行为的政治起源,政治学指向政治共同体的道德意义和道德目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伦理学到政治学,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清理总结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现有的几种研究范式,提出了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及其根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判明历史方位、准确捕捉中国问题是基础,深入揭示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是前提,凝练核心理念引领政治生活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生命源远流长,先秦以来的思想家大都在哲理阐发的过程中关注现实政治“,学而优则仕”的价值理念促使入仕者的理论世界与政治实践对接。随着日新月异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哲学逐渐以开放的襟怀融外在思想为内在智慧。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实现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符合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时代阐发,力图和谐地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开启与时俱进的价值视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突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础上,进入了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反思,是从整体上把握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创新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梳理,由此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正在理论和实践中酝酿。  相似文献   

17.
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的缺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生产”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表明中国学界的“问题式”还处于传统哲学思辨的轨道上,没有真正地走向社会历史实践。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大讨论,还是近来的现代性问题意识,都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要求。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也需要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其提供一个历史与逻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目标,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失去传统文化之根。中国必须创造出与其大国身份相称的独立的现代的理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非宗教性的文化,宗教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哲学才是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宗教在中国相对不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原始性,并有造神机制。儒家的伦理哲学同时承担了宗教的功能,具有满足信仰和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政治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主义形式下的宗教、政治、伦理三者合一的形式。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必须适应这种传统,承担起儒家哲学的功能。儒家文化不是历史,而是活着的现实,始终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对改革、开放和发展所进行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固有的实践原则和唯物辨证原则,实现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正确把握、积极反思和科学预见,从理论的层面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科学世界观的伟大功能。  相似文献   

20.
对“教科书哲学体系”的学理质疑与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的深入展开,使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考据理路,但这种考据遭遇当代视界的挑战,即“经院哲学”式的研究缺乏当代审视的现实目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争议随之而来。本文认为,这种争议集中反映的问题恰恰印证马克思哲学并非冬烘遗老的“子曰诗云”,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