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德使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甄选制度,它是运用"德能"标准和考察手段对入仕者进行甄别和选拔,并根据德能水平的高低委以相应官职的制度.这一制度对今天的人才选拔与干部任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平均赋役"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振宏 《学术界》2005,(2):57-67
平均赋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和赋役政策的指导思想,以往研究古代赋役、赋税制度或思想的大量论著,对这一指导思想都缺乏研究,有所忽略,更没有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一制度、政策和思想的基本特征.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平均赋役"的文化内涵,不论对于认识古代赋役制度、赋役政策和赋役思想的基本特点,还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均平文化,都是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西周之初,统治者吸取殷商末年暴政失民,早坠"天命"的教训,对政治法律制度等进行了"维新".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对政治法律思想的"维新".周人对天命观的改造,并因此而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纲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积极反应,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德政文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政治制度是政治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因而帝制的制度原理和政治特征是研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理想政治模式理论的重要材料.本文从理念与制度结合的角度,考察"以法理天下"的君道理论与隋唐法制的政治特征.从政治思想研究的角度看,隋唐法制体现了一批重要的政治理念,其主要政治特征是强调"德本刑用"理念,注重法律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依法断罪理念,维护在既定法律面前的司法公正;强调官吏守法理念,把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放在优先的地位;贯彻礼法结合理念,全面维系政治的、社会的和家族的等级结构;强调皇权至上理念,严格区分君臣界限,重点维护皇权尊严和特权.  相似文献   

5.
论"德能"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6,(5):137-143
从能力概念的解释、能力本位的提法、能力概念的使用来看,"德能"概念都是合乎逻辑的.正确理解"德能"概念、应认清能力与素质的对应关系;应把握"德"与"才"本质的一致性;应把握"德"不仅对"才"具有主导作用,而且也有造福人类的重大效能."德能"概念的提出是科学理解能力概念的必然要求;在观念上克服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性;为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加强品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是针对管理层干部使用而提出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用人观. "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促进了新的识才标准的确立."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本身蕴涵着德才兼备的识才标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对各条战线人才的要求标准,总的都是德才兼备,但'德'与'才'都不是抽象的,由于工作战线、事业领域的不同,'德'与'才'的要求也都应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靠得住,有本事"是对这一标准的新概括,是德、能、勤、绩、廉的综合体现.俗话说,有德无才,难担大任;有才无德,祸国殃民."靠得住"是首要的政治标准."有本事"是对人的素质、技能的综合评价标准.同时,还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意识,并善于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强领导干部"德"的建设,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的现实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德"的建设,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以学立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规正德,强化制度硬性约束;以用促德,优化领导干部队伍;以督肃德,健全监督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8.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可以理解为事物和谐、协调、平衡发展的状态.孟子学说中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和合""身心和合"和"人伦和合"."天人和合"是通过对天赋之德的体认,而达到的天人融洽之境;"身心和合"是将本心贯注于身,而达到的身心融贯之境;"人伦和合"是将内在之德扩充至社会人生,而达到的人伦和睦之境.孟子"和合"思想的特点是以德为枢纽,贯彻天人、身心和人伦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老子>贵"道",尚"无为",崇尚水的品质,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物质实体,也是德的载体."老子"崇水的论述是深刻的,也是初步的,这就为后世对"水"之思想的深入探讨开了先河.后来的<管子·水地>篇主要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论述"水";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则在宇宙论的意义上,构建了一个"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图式;受道家的影响,<荀子>则把"水"当做一切德目的象征.中国崇水思想哲理深刻,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德"观之寻根阐释及其"形上化"之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徽 《人文杂志》2004,(2):45-50
"道"与"德"就其源始义而言,皆是表示在"天命"之"感召"情境下的"行",其本身即是先民的生存境遇之表达.由此处境而发,便进一步开显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生生为本"之观念以及儒家的表现为"赞天化育"之形式的"天人一体"的天道观.然而,随着宋明理学之勃兴,不仅"道"、"德"的源初意蕴被日趋"盘剥",而渐为"形而上学"之思想物;相应地,儒学也逐步地从作为其立足之根的"人伦日用"中"滑脱"出来,从而沦为空寂与僵执,失去了作为其本质特征的"通经达权"或"顺变精义"之精神,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引发出许多消极之后果.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品行修养以及家庭的环境氛围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家庭伦理道德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为了把青少年培养成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家庭的道德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2.
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继承了儒家的天命论和道德追求,在天、理、命、性为一的前提下,强调"命在义中",将践履仁义道德说成是人的天赋之命和人生追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义处命"和"安于义命",二程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待命之分和践履工夫。  相似文献   

13.
在立身处世、社会交往中强调道德意识的主导作用,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但是对于今天提高公民素质、恰当选用人才、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际封建统治者欲挽救日渐式微的君主专制统治,在选官体制上实施重大变革,其内涵颇为复杂。较之传统选官体制,它具有四个明显的时代特征:选官结构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异趣与趋同,选官内涵基本模式与具体途径的更替与多元,选官原则任人唯亲、唯贤、唯财的对峙与位移,选官实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统一与背离。  相似文献   

15.
"道势"关系即道统与政统、教与治、德与位以及吏与师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作为中华文化主体———儒学的开创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势"关系离合、消长的曲折情势下,如影随形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精神的君臣论,为秦汉以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整体构建和完善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尚书》是流传于今最为久远的一部政事文献汇编,其中蕴涵着颇为丰富的政治思想资料。经孔子亲自删定整理,能够入档《尚书》的有道之君,不仅具有德政克己的为君内在素养,而且还兼备了任用贤俊的政治胸襟和恤众惠民的“为民父母”风范。该典籍对贤君明主形象的褒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理想政治的预期。  相似文献   

17.
谢芸 《云梦学刊》2005,26(4):105-106
有深刻认识高校师德的内涵,坚持“以德治师”、“以德育人”,通过建立全新的高校师德规范、健全师德建设的机制等途径,激励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自我修练、自我塑造、终身学习、大胆创新,才能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蔡德贵 《文史哲》2007,7(6):130-138
中国远古先民有一个独立的上帝观念,但是这种观念被后来的儒家所否定。儒家向来提倡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泯灭了天(上帝)和人之间的界限,因此儒家没有一个至上神的观念,不可能形成神学宗教。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贯彻了中国思想史的始终,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无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中国没有自己的信仰史。儒家的宗教性在其道德宗教方面,其主旨在于妥善地处理天和人、人与人、人的内在自我和肉体之间的关系。儒家对这些关系的处理在当今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香港特区政府于2002年7月开始实行主要官员问责制改革。这项旨在适应社会和市民对政府的问责性要求和提高政府能力的改革措施的推行,构建了一种在非责任政府体制下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问责制”实施两年来,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改革的路向是正确的。它在香港政治发展的历史上首次彰明,政府及其主要官员要以民意为依归,要向民意负责。  相似文献   

20.
刘玉敏 《兰州学刊》2007,(4):15-16,110
在二程(程颢、程颐)看来,"仁"作为儒家追求的道德理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体现在日常人伦中的、通过行动可以实现的道德目标,而孝悌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初始阶梯.行孝悌本身就是在行仁,就是在朝着"仁"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行孝悌,不仅使自己成为了"人",而且成为具有"仁"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程释"为仁"为"行仁",不仅包含了人之为人的问题,而且要求人们落实行动,进行道德践履,实现言行一致,其伦理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