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欧洲是一个“危机”突起的时代,突出的表现是“科学的危机”。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危机本质上是哲学的危机,哲学的危机又源于理性的危机。要想摆脱诸多的危机,就必须恢复理性的权威。由此。胡塞尔追溯了理性的源头,剖析了近代的客观主义,进而构建了自己的“超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2.
论胡塞尔对科学的哲学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并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建立所谓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在由纯粹理性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对具体科学进行了哲学维护。但是,胡塞尔的见解启示与困难并存。他的出路在于,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看”的直观,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取代神秘的现象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对科学与理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反思,他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胡塞尔不仅阐明了科学的本质、科学与理性的关系等科学哲学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让科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构想。胡塞尔对科学与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完善科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是当之无愧负有盛望的大哲学家,他创立的现象学,是处于危机中的哲学的雪中之碳,为哲学开辟出一条新的光明大道。然而,一贯倡导严格科学的胡塞尔在晚年却提出了具有强烈经验色彩的“生活世界”。事实上,这一概念与先验现象学立场并不冲突。本文试图分析胡塞尔提出这一概念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并谈谈自己的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把哲学看作是严格的科学,试图在先验现象学中实现哲学的理想。欧洲社会的现实使他意识到哲学已经背离了这一理想,陷入了危机。他将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当作哲学危机的理论表现,并在对两者的批判中论证了先验现象学的原理,揭示了哲学危机所蕴含的人性危机的真正含义。通过对上述思想的剖析,进一步阐明了胡塞尔的哲学观及其局限性,并对其后期哲学的理论取向做了必要的澄明。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认识到了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物理学的客观主义及其演变形式实证主义,从而把对哲学的研究转向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方法的根基。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独特的范式是先验还原的方法。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思辨的哲学方法,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方法论视野,现象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人类赢得了新的思想发展空间,能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为人类的思想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先验现象学方法及其意向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方法和理论的讨论,揭示了胡塞尔在欧洲思想面临知识论和价值论危机的背景下重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尝试和努力,并初步说明了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内在困难。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认为由希腊人奠定的理性、真理和存在三位一体的理性主义是欧洲文化的特征和内在目的,它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由和主体性。但由于近代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的泛滥和对主体性的遗忘,这种理性文化终于陷入到科学,哲学和人性的总危机之中去了,而他自己建立的先验现象学则正是克服这种危机的尝试,或者说是理性文化的自我拯救。透过胡塞尔的唯心史观和目的论,我们可以从他进行文化反思的严谨态度和辩证方法以及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西方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元论哲学体现了近现代性的要求,但是割裂了古希腊传统世界观的整体性,从而带来了西方科学的危机和日常语言世界意义的丧失。为了克服这种主客二元论哲学的缺陷,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分别提出了"生活世界"和"生活形式"这两个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哲学观念,这种意义联系的建立重新彰显了世界观的整体性特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联系,在胡塞尔那里叫"奠基性",即生活世界的显现作用——显现出科学的意义;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则是通过"语言游戏"而显现(或描述)的"生活形式",这为克服现代科学和文明的危机以及拯救日常生活语言的意义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 胡塞尔的现象学就其基本理论意图而言,是寻求哲学的确定性基础。用他本人的宣称来说,胡塞尔成功地创立了一种新的科学性的哲学。现象学的科学性在于哲学已被确立在一种绝对可靠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只有现象学才能成为历史上“唯一科学的哲学”。胡塞尔指出的面向事物本身,意向性的内在结构,还原方法的具体内容都贯穿着一个主导性的理论倾向,这就是确立哲学的确定性。前现象学的各种哲学家都没有把握与确立这种哲学的确定性。而胡塞尔经过自己“独创性”研究,终于找到了哲学的确定性,有了坚固的根基。胡塞尔始终在关注于他所选择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其哲学思想是"意向性"。认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根本的基础性概念、出发点概念,也可以说,现象学始于"意向性",胡塞尔的感知理论研究通过现象学的意向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并从事物感知(外感知)、自身感知(内感知)、陌生感知(对他我的感知)对意识的共现结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胡塞尔通过批判心理主义,萌发了现象学的思想,逐步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悬搁、意向性理论、本质直观、先验还原、生活世界等内蕴丰富的现象学方法和原则,这些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哲学有着难以克服的认识论难题。尽管近代哲学自觉地把认识论问题作为自己讨论的中心课题,但认识论难题依然以变样的二元分立方式挥之不去。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进行认识批判就意味以现象学直观的方式超越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二元分立模式。沟通一般与个别、超越主—客关系模式的本质直观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其中隐匿地发生着意向行为的赋义过程。这种赋义之所以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是因为在内在时间中纯粹体验总是超出了"原初印象"。这样,在胡塞尔看来,"认识"并不是一个可以盛装外在对象的空口袋,相反,每一原初明证的直观就是确切意义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西方主体哲学自古希腊隐秘的开端到哲学的后现代时期贯穿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其中,胡塞尔和尼采对主体哲学的发展有着独特和卓越的贡献:胡塞尔通过他的先验转向完成了从“意识主体”的向度构建主体哲学的最终可能性,实现了一个二千多年柏拉图主义的理想;而尼采则通过他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从“身体主体”的向度使“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这种完成,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是以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而达到的。在此基础上,现代哲学进展到后现代时期时,对主体是否退隐的争论愈演愈烈。但是,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收敛的主体”形式似乎已成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以为梅洛.彭迪与胡塞尔最接近,视他为中期形而上学家。而实际上梅洛.彭迪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至少存在内容上的六大区别和方法论上的四种区别。梅洛.彭迪后期的间接本体论很值得重视,是前期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这种本体论有五方面的内容。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和中国哲学的机枢。比较梅氏的感知现象学与中国古代的感物说,间接本体论与道家的宇宙观及《易经》思想,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感物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梅洛.彭迪的感知现象学和本体论思想之间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的现象学由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多变性常常令人不易理解。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开端进行审视,是把握他的思想脉络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开端进行了分析:第一,现象学的总体特征是思维的直观性,追求“面对实事本身”;第二,现象学的逻辑起点是反对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坚持一种观念主义的立场;第三,意向性是现象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概念,澄清意向性的三结构:自我、意向对象、意向活动,有助于深入理解整个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柏格森和胡塞尔等西方哲学家都曾研究过时间,并各自对其有不同的解释.而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海德格尔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存在的意义,而要通达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时间,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切入点考察此在进而研究存在.要想对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有超越性的理解就必须对其时间也作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将科学世界包含于其中,是生长着、发展着的世界,它的对立面是笛卡尔的物理主义的世界.伽达默尔的"生活世界"则排除了科学世界,它以科学世界作为批判对象以论证生活世界的"直接有效性",认为生活世界是不可"悬置"、不可反思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批判性,但更具有建设性,它是真理的广阔而深厚的基础.伽达默尔只关注生活世界概念的批判性而漠视其建设性,他将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绝对化,认为其中不存在一致性的真理,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不协调.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公共行政领域中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理论。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哈贝马斯的日常语言和交往行为理论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奠定了语言哲学基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学家借鉴当代西方哲学成果,吸收了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现象学的思想内容,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找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合一的哲学基础,从而完成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的建构,实现了对传统西方行政理论的全面解构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深深地影响了许茨,许茨借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其运用到其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之中。许茨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可以概括为:从先验的生活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从先验的主体间性到日常生活中的主体间性,从先验的第一哲学到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