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是20世纪初东亚文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界的争议,直到目前为止莎菲形象都难以评判. 文本陌生化的创造了一个女性形象,以莎菲女士的爱情观和心理历程作为主要内容,字里行间呈现的全是作者漂泊的生活体验,生活的重压使她难以坚持下去. 莎菲的女性形象介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内心虽想做一个正经女人,但是也有着追求享乐的情感,这种人格分裂,也是当时社会转型期青年常有的感情. 为进一步的研究《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文章简单回顾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作者经历,重点从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主题思想以及艺术形象来进行解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同志深刻地描写了莎菲女士的悲剧。本文试从莎菲生活的时代、环境入手,探讨莎菲悲剧的根源及其性格上的矛盾。 关于莎菲生活的时代,一般论者都笼统地说是五四以后,也有的同志说得具体一些,是五四退潮时期或二十年代中期,另有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大革命失败之后。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准确。《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一九二七年,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十九卷二号上,“日记”的最后一则标明时间是“三月二十八日”。显然,小说所反映的只可能是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以前的生活。另外,从一九二八年开始,北京改称“北平”,莎菲在“日记”中仍用“北京”名称,也说明莎菲的“日记”写于一九二八年之前。再看第一则日记即“十二月二十四日”所记,当天来的报纸中有所谓  相似文献   

3.
在基本的力的图式上,或者说权力关系上,《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红楼梦》二者是相同的;但是二者在力的作用方向上,或者说选择权位置上却是不同的,《红楼梦》体现了男权文化的倾向,而《莎菲女士的日记》则是现代女权文学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4.
《伤逝》作于1925年10月21日,收入《彷徨》前从未发表过。《彷徨》出版于1926年8月,收入1924年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与1924年到1926年写作,1927年7月结集出版的散文诗集《野草》属同一时期。两个集子各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鲁迅的内心世界;也共同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七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冯雪峰编的《丁玲文集》(短篇小说集)里,收入了丁玲七篇作品,其中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这两篇作品是丁玲的代表作。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命名的短篇集,一种是胡风编的,一九四四年三月远方书店出版,另一种是丁玲自编,一九五○年八月三联书店发行,还有《丁玲选集》,一九五一年七月开明书店出版,收入《莎菲女士的日记》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作品。一  相似文献   

6.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同志的早期代表作,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二号上。 这是一篇命运奇特的作品——从它问世的二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中期,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只要政治气候稍有变化,它就成为批评的对象。一九五七年被列为毒草,作者为此吃了许多苦头。因此,今天对这篇作品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从中总结我们文艺批评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的重要的原则。能否按作品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分析莎菲这个人物形象,是正确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这篇作品的关键。 莎菲是一个诚实、纯洁、善良的姑娘,但是没有人理解她,这使她感到精神上的极  相似文献   

7.
《亚当夏娃日记》与《伤逝》显现了马克.吐温与鲁迅生命体验的相通。二者在人物的启蒙关系维度、爱情与生存的主题维度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二者相似的原因亦源于作者的类似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8.
提及郁达夫和丁玲的成名之作《沉沦》、《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人们就会想到这两篇小说轰动性的社会效应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有人说《沉沦》的问世“象缺堤的洪水,滔滔之势泛滥全国”,说《日记》的发表犹如向文坛“抛下一颗炸弹,引起震惊”。“不真不诚,不能动人”。《沉沦》和《日记》之所以能产生“维特热”式的时效和持久的感染力,主要是因为作者用心灵写真的手法坦诚直露地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这种毫不讳饰的心灵写真甚至使得镇定自持的读者也难免为之欣然动容,由衷共鸣,真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篇小说面世已半个多世纪了,两位作者也先后作古,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作为唯一的一篇描写爱情的文本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篇小说和一系列描写启蒙者的小说一起,活画出了彷徨中的启蒙者社会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涓生对爱情和启蒙关系的混淆与不当处理导致了一场本可避免的"伤逝"。作者对于启蒙者的爱情是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有迷茫的;同时,作者借叙述者涓生之口,隐晦地表达了一种否定家庭的观念。而这也正是和作者本身的彷徨处境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鲁迅虚构最多的小说,也因此造成了它主题的多样化和阐释空间的丰富性。鲁迅这一作品中,以爱情为独特视角,探讨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伤逝"、"新生"和"孤独者抗争"的主题。他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五四启蒙运动作出深刻反思,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彷徨以及走向新生的虚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野草》收散文诗计二十三篇,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发表在期刊《语丝》上.对于《野草》的评价很不一致,但总的来讲,多半认为它的主导思想倾向是反抗战斗的,只是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夹杂着灰色暗谈的调子,流露出作者苦闷、彷徨、颓唐的情绪.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引鲁迅自己的文字来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学史上的两篇“日记”宋曦业1918年4月,也就是在震惊中外的“5·4”运动爆发的一年前,鲁迅先生写下了震惊中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而当历史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10年后的1928年,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又确立了一位女作家在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手记的形式,内心独自所传达的深沉悲哀,强烈的抒情色彩,都非常独特、引人注目,也令人困惑:为什么鲁迅在此时会有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为什么被“五四”风浪摇醒的青年的恋爱却以悲剧结束?为什么悲哀的调子如此深沉,这在同期作家的小说中很突出,在他自己的小说中也仅此一篇?何以子君在同居前后判若两人?半年交际,暮春同居,十月失业,冬春之交子君被接走,初春就死去,时间的进行何以这样仓促……?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探索《伤逝》的性质,鲁迅先生的生活与《伤逝》创作的关系,并据此探讨悲剧的根源及作者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被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解读。本文欲从弥漫文本的虚妄之气息展开分析,逐步揭示作品的深沉意蕴所在。《伤逝》所讲述的爱情故事实际上隐含着鲁迅对步入低潮的曾经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同时隐含着他对彼时彷徨无助的心境的深切表达。换言之,鲁迅欲借《伤逝》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对人生困境的切身感悟。  相似文献   

16.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处女作(在此之前,他只写作长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著名作家丁玲的成名作。这两篇小说几乎是同时问世的:前者发表于一九三0年,后者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相交的那一段岁月里,美国的一个男作家与中国的一个女作家不约而同地写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但又终于失败的悲剧故事,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关键性细节入手 ,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 ,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18.
从叙事角度探讨《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形象审美效果的复杂性和倾向性之生成,认为从叙事角度看,其复杂性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叙述者相互矛盾的多重身份之设置;二是故事内叙述者可信度的不确定。而内心观察这一叙事技法的运用则为该文本及莎菲形象的审美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且这种倾向性是内涵丰富、包蕴着复杂矛盾的  相似文献   

19.
一《故事新编》是鲁迅继《呐喊》、《彷徨》之后的又一部小说集,是鲁迅作品中比较独特的—部作品。全书的写作,先后经历了十三年之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表现了鲁迅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弟兄》和它前后的《伤逝》、《离婚》等篇一样,也是标志着《彷徨》的技巧越来越圆熟的成功之作。可是《弟兄》所得到的研究,评论,相对较少。一些论者对于《弟兄》主人公张沛君的评论,在我看来,也是不够公正的。其中以张永泉同志《撕下那温情脉脉的面纱》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较为典型。因此,本文拟就张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点不同看法,与张同志商榷,并就教于鲁研界的其他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