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海”在中国诸历史阶段上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隋唐以前无专门地理名称;唐代称之为“大海”,并称其南部为“南海”;辽、北宋时称“东海”;元代称“鲸海”;明代沿袭元代称谓,对其南部称“南海”;清代称其北部为“东海”,南部为“南海”,光绪十年前后,始有“日本海”称谓,然正式起用当在光绪甲午年前后。探究这种变化,对于揭示东北亚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关系变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部颇具启迪意义的思想史著作──简评陈正夫、何植靖的新著《许衡评传》杨雪骋许衡(1209~1282年)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天文学家;许谦(127-1337年)也是元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衡居北,谦居南,故元代便有“南北二许”之说...  相似文献   

3.
元代科举有明显迥异于其他时代的特征,元代诗歌教习亦呈现独特的样式。元代举业虽压缩了诗歌教习空间,但经义、古赋等考试内容仍然间接引导初学者习诗。诗法作品、诗学类书等进入元代教育系统,丰富了诗歌初学者学诗的内容,相应地也丰盈了其诗学意义。其一,蒙求诗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诗学发展的“驱动力”,助推了中国古典诗学在雅俗互动中扩散、普及与扎根;其二,蒙求诗学成为判断古典诗学雅俗高下的“基准线”,是诗人作诗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4.
元代,以儒治国是其一项基本国策。忽必烈汗为巩固其汗权,“行汉法”、重儒士,备一代之制,成一世之大业。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元代以儒治国之策,即“守成者必用儒臣”、“行汉法”必用儒臣、元初儒臣之作用。本文用较翔实的史料论证元初儒士们,在忽必烈大力推行“汉法”中,云集其周围,出谋划策,使忽必烈实现统一大业。儒士们有了用文之地,发挥才智,名垂史册。元代的以儒治国的政策,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续复古编》是元代曹本编撰的一部“复古”类专书,曹本在《说文》小篆的基础上,广泛搜求典籍用字、器物款识、古文奇字以辩证俗字、讹字。《续复古编》的字形在构件、结构、书写等方面与《说文》小篆有明显差异,可据以比勘古文字、校正《说文》字形;从学史来看,《续复古编》是元代的一部重要字书,是研究当时正俗字观念的重要参考;《续复古编》中所使用的一系列用语也是研究当时字际关系的切入点;它对汉字形、音、义的辨析充分体现了“一点一画皆有意焉”的理念,也是当今识字教学所应注意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元代的“辨体”现象较之前代大大减弱,民族由持续多年的分裂走向统一,文体也由“明辨”走向融合;在词句点化、题材选取、抒情方式及风格雅俗等方面,元代韵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诗、词、曲在吸收其他文体长处之后,也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的。本文从不同方面探究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并提出了“破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宋人有“夺胎换骨”之说,黄庭坚谓:“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然而,诗吟咏情性,要写真实感受,师前人意,用“夺胎换骨”法,必然作不出好诗.曲则不然.曲以巧取胜,能化用前人诗词,推陈出新,即为高手.元代散曲家薛昂夫有三首小令,化用前人诗词语,翻新出奇不露痕迹,可谓“夺胎换骨”之高手.薛昂夫名超吾,字昂夫,又称马昂夫,字九皋,回纥(维吾尔)人.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称“马昂夫总管…  相似文献   

8.
苏州,“吴故都,控带楚越,形势风物,自为一都会”。自隋开皇元年废吴郡建称苏州以后,称谓又有几度变更。宋、元代曾易称平江。初名始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18年)建平江节度军,故升为平江府宋平江城即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等军政机关驻地。元代沿称平江路,属江浙行省。稽核今尚珍存之宋《平江图》碑刻,可知平江府址与现苏城地理位置大致相当。究“平江”称谓之原委未见载述于宋、元史地理志。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元都水监任仁发水利议答称曰:“苏州地势低下,与江水平,故曰平江,故曰泽国。”《苏州府志·水利》(卷九)、《吴县志·水利一》(卷四十二)摭引见同。据此,“平江”一称因水得名(苏州一名则取自城西南之姑苏山)。然而此处的“江”显然不是指古籍中常以“江”为专称的长江,因为苏州自古上承下泄之水道均源出于西南之太湖,素  相似文献   

9.
就李宗江先生关于指量结构“这下”、“这回”产生时间连接关系篇章功能的原因和时间提出异议,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语义基础,动量词“下”、“回”本身自古就能表示时间量,这是内因;二是合适的句法环境,处于两个分句或句子之间,这是外因。“这下”产生时间关系篇章功能的时间是清代,“这回”产生这种功能的时间是元代。  相似文献   

10.
人—水关系具有多种维度与复杂面相,相比于中国其他大区,水在西北地区的核心作用更为突出。水利(包括工程与秩序的广义水利)不仅发挥了灌溉、航运、防灾等多种重要作用,更是国家管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水利是探究西北地区人—水关系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前水利秩序中有相当成分就是沿用清代惯例,历史上的用水方式直接参与到现代水利法规之中,对历史时期水利秩序的研究为优化当地水利法规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国家已经开展“南水北调”西线输水线路勘测,计划向西北地区直接输水,为西北各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现代灌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回顾历史时期该地区治水、用水、管水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国家的西北生态建设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西北地区的水利开发历史非常悠久,至清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之后,广袤的西北大地重新归于一个王朝直接管辖。但西北各省水利管理方式仍有不小的差异,陕西水利首推关中平原,历史悠久的大型引泾灌溉此时已经衰落,渭河两岸的“八百里秦川”多为简陋、离散的小型农田水利;甘肃河西走廊水利在明代就有卫所军屯灌溉,清准战争期间一度成为国家事务而受到重视,平定新疆后,伴随着大量州县设置,河西水利的军事化色彩很快消退,“渠坝”成为河西水利的主流形态;而在更偏远的新疆,则同时存在着旗屯、兵屯、米拉甫伯克、考克巴斯等多种水利组织方式,与八旗、绿营、当地民众与内地移民等多种人群相联系。这种差别既源于西北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如同时具备中大型河谷、山区小流域、沙漠内流河绿洲等多种景观;更在于清朝国家对西北各地管理方式的不同,如巡抚辖区、将军辖区等。因此,西北水利的研究需要将水利问题置于国家、人群与具体环境之中加以审视。本栏目所组织的三篇专题文章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希望在以往西北水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水利因素在西北不同地域内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大批清代、民国档案被用于本领域研究,其中所记录的国家、人群与环境(尤其是局地环境)之于水利的作用得以充分认识。本专题的三篇文章都是从以往被忽略的视角审视西北水利。史红帅关于清代渭河滩地开发过程的研究,呈现了明清两代河滩地农业垦殖取代牧马场的过程,指出了国家政策在渭河谷地景观改变中的重要作用;张景平的文章则以马营河、洪水坝两灌区为例,讨论了河西走廊水利中人力因素对于水利技术发展的抑制,作者在其中特别指出了渠道水文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对于“最低人力成本”的限制作用;潘威和蓝图则关注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浅山小流域水利在民国时期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国家力量开始介入西北乡村的农田水利建设,而从小流域的角度则可以重新认识这一过程。    西北水利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更新问题体系、丰富观察视角、开发研究手段和发掘新史料,本栏目的三篇文章仅是探索,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今后,随着多语种史料、档案类史料、民间史料综合运用的日益成熟,信息化手段的发展,以及观察视角的丰富,西北人—水关系的讨论必将愈发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三不知”的表义,多数词书释为“突然、意料不到”,但存在意义内容概括不全、概括程度不高等毛病。其实,元代以后,“三不知”的词义开始虚化,虚化为副词性成分。经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依语境的不同,可理解为:突然、忽然;不知怎么地、不知不觉地、糊里糊涂地;冒然地、冒冒失失地;偷偷地、暗暗地、悄悄地;径直地、直接地等。  相似文献   

12.
元代戏曲理论述评段庸生以戏曲创作高度繁荣为特征的元代文学,把中国叙事性文艺推进到了“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的“真戏曲”时代。①从此打破了中国文坛长期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中心的格局,从大都、杭州等商业城市涌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戏曲艺术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邮政”驿站,起源于周代。元代,驿站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清两代沿用元代驿站制度,到鸦片战争时期,驿站制度已是弊端层出、千疮百孔了。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式邮政是西方列强在贸易口岸擅自建立的邮局,史称“客邮”。自乾嘉以降,西方人在华贸易日见繁盛,书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与历史著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说法向为学者定评;以之探讨和论述历史,也为学者重视。然而,以之研讨中国传统法制文化,则不多见。本文试图以元代著名杂剧《窦娥冤》为例,来探讨元代法制的若干问题,以期有补于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本文拟以《窦娥冤》文本与元代法律资料相互释证以及叙述与评论结合的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说话高度发展于南宋,真正的通俗小说的编写和刊行则是始于元代。目前所见能确定时代的通俗小说刊行本没有早于元代的。元代有着十分有利的通俗小说刊行条件:元代重视实利和重视享乐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消遣性的通俗文学作品刊行;元代一些杰出的文人被迫进入娱乐业,从事通俗文学活动;元代开始了白话文创作的良好氛围;当然元代的商业、科技、交通、城市等条件也客观上为通俗文艺发展铺平了道路。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产生于元代。  相似文献   

16.
元人郝经文学主张渊源及其内涵火玥人近几年,学术界兴起“元代文学研究热”,许多学者就元代诗歌、元代文论诸方面尽述己见,使元代文学研究摆脱了以往薄弱的状况,成为日益受人关注的新领域。在整个元代文学研究中,活跃在元初北方诗坛上的诗人及其作品颇受重视,成为研...  相似文献   

17.
陈陵 《金陵瞭望》2008,(11):40-42
他既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水利科学试验研究机构(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又是我国第一所现代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科大学的首席水工教授和中央大学水利系的创立者。他为水利事业奋斗近70个春秋,有“中国水利学之父”的美誉,曾荣获“大禹奖章”、“一等宝光水利奖童”。  相似文献   

18.
元代中期文人论“气”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坚持“以理论气”;二是以把“气”之盛衰与国运之盛衰、诗文之盛衰三者绑定起来论述。但元中期文人始终未能对政权有家国一体的感觉,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旁观者心态”,故而元代中期文坛始终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到了晚期,文人以“气”论文有了新的变化,表现有二:一是“气”论的向下转,即“台阁气”向“山林气”的转变;二是“气”论的向内转,即“以理论气”和“气运说”向以情性论“气”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昭示着文坛格局与走向的新变。  相似文献   

19.
元代海外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的今天,对其发展原因进行探析,应该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元代经济的大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元政府的海外贸易鼓励政策、蒙古族的商业意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五个力面进行探析。 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幅员广阔、政治统一的大帝国,国家相对稳定,人民相对安宁,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元朝廷为了尽快地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治国思想指导下,十分重视生产。在中央设置司农司,地方成立劝农司,用以组织农业生产,整顿农桑事务;水利建  相似文献   

20.
“那得”除了有“岂能”、“哪能获得”、“怎么”等义外,还有“何处”、“哪里”义。此义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偶见,当时“何处”表询问处所的“哪里”义占绝对优势。发展到元代,“那得”一类词在文献中表问处所的“哪里”义渐多起来,直至当今一些方言中仍有孑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