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代晋国历史中,从早中期积极进取、尚功好斗,到后期赵武、韩起、魏舒三人和平政策的转变,不仅改变了晋国的政治传统,而且对整个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儒家、道家的和平精神。  相似文献   

2.
再识孔子     
正在历史演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传统教育总是在被批判着,但过多的批判之后,我们还应再审端倪,留住历史精华。事实上,后人在过多过激烈的批判中常常漠视了那些历史陈迹的精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公认的世界最早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从小受西周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向往西周教育和文化,自小立志当官,最终冲破"学在官府"的桎梏,投身兴办私学。他指出"学而优则仕",并提出"仁"和"礼"作为做人和从政的标准。时至今日,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教师能与孔子相比肩。他开了私学教育的先河,孔子以"有教无类"为标准,打破官方不收民间学生的规定,广收学生三千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春秋战国"的开源性意义不可磨灭,近年来,表现春秋战国历史也一直是历史小说创作的热点.作家们以"寻根"姿态回望历史家园,重溯传统文化源头,努力探索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创造性转换的种种可能性.本文重点以孔子、老子以及孙子等诸子形象为例,来全面考察今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哲思沟通.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孔子     
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需要出发,鲁迅对孔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这只是鲁迅和孔子的关系的一个方面.鲁迅和孔子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他并不完全否定孔子.在鲁迅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伟人.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心理方面,鲁迅和孔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春秋时期晋国政治文化的超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春秋时期晋国文化的探究,强调中国历史上于战国时期整体崩溃的宗法制度,在晋地早在春秋时已走向崩溃。这一文化超前现象还在尚贤、尚法、和戎等政治文化现象中有所表现。总之,宗法制度的先期解体、尚贤唯功的用人之风、尚法的文化先例、和戎的民族融和先声,构成了晋国政治文化中一系列的文化超前现象,成为晋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张祖仁 《山西老年》2008,(11):31-3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是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集大成者,汉太史公司马迁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可谓至圣矣!"因此,孔子被誉为世界文化巨人名副其实。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在思想上强调一种"无过之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相似文献   

7.
<春秋>书名语源,有从春夏秋冬中节取春秋二字的"错举说",有保持传统仍称一年为春秋的"传统说".考三代历法,夏有冬夏而无春秋,商有春秋而无冬夏,周因夏商而置四时.三族之中,商人是最早使用成熟文字,最有文化,最早有典册的民族,周初鲁国史官当由商人担任,故其著史书,当因商人历法传统而名<春秋>,后孔子、墨子、左丘明等东鲁儒生,均因商人历法传统和鲁<春秋>历史传统,袭用旧名."春秋"成为史书通名,虽与孔子<春秋>、左氏<春秋>有关,更与鲁<春秋>、商人历法传统和历史传统乃至整个殷商民族的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无讼"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论述了孔子"无讼"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其基本精神,强调其对中国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对一些传统偏见也是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9.
商周之际,周人通过"戡黎"行动控制商都朝歌之西的太行山通道,拉开了周人灭商的序幕。春秋初年,晋国控制了太行山要道"轵关陉",晋国多次出兵中原,都是凭借这条便捷的太行山要道。到春秋晚期,太行山的中段、南段、尾段,都已经成为晋国的境内山脉。晋国把太行山作为自己的"内山",为战国初期的韩、赵、魏"三晋"跻身"战国七雄"奠定了雄厚的战略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此体系以"仁"为核心,这在天人观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孔子的"天"、"人"内涵的阐述,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旨在说明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