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奘译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藏要夹注 :同上按 :按照梵文原文 ,此句汉译应为 :如有成立 ,声常或无常。奘译将“声常”删略。藏要中没有注出奘译与梵本的这个差异。(6 )奘译 :一者同法 ,二者异法藏要夹注 :梵文此句第三转声 ,云由同法 ,次句云由异法 ,下释文也同。梵本 :sādharmyena vaidharmyena ca  (No.1 6 )按 :此处藏要夹注是对的。但在《因明入正理论讲解》中说到 :“‘同法’、‘异法’,梵本仅有相同、相异之义 ,这里的法并无意义 ,也可以叫‘同喻’、‘异喻’。”其实 ,sādharmya和 vaidharmya是由 sadharma和 vidharma变化而…  相似文献   

2.
声训是训诂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是任何谈训诂的人所必须涉及的。然而对此各家说法不一,有褒有贬。其代表性观点有: 陆宗达《训诂简论》:所谓“声训”,就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该书111页)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解释,以达到探索词义来源的目的,叫声训。声训应当是用同根词作训释词,但汉代的某些声训往往选用一些偶然同  相似文献   

3.
谈状语的一种修辞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义词语在同一单句或复句中复现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几乎随处可见.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异语复说”①、“同义重复”②或“羡余成分”③等。这种同义复现现象在状语中尤为常见。如: (1)你猛地感到你想哭,而且立刻就要哭出来④。 (2)如果全部愿望都能立即实现,那也是一种不幸…… (3)真令人难以相信。但这却是事实。……可是他却偏要同她结婚了,多么滑稽。 例(1)是两个状语构成同义复现,例(2)是状语与其他成分的复现,例(3)是状语与句中连词构成复现。同义复现既非偶然现象,则必有其存在的意义,用与不用,修辞效果不同。在此处不用为佳…  相似文献   

4.
北宋经学家邢昺撰《尔雅疏》,大量征引本草文献以助训诂,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以往对《尔雅疏》的训诂特点颇多研究,而对其征引本草文献的种类、特点及意义则未有涉及。通过对比、考证得出:《尔雅疏》引用的本草文献,均转引自北宋初年的《开宝本草》。《尔雅疏》征引本草文献,忠实于原文,较少辨析,体现了唐代以来"疏不破注"的训诂传统。邢昺之后的宋代本草学又受《尔雅疏》的影响,大量引用《尔雅疏》来帮助本草名物训诂,这体现了宋代训诂学与宋代本草学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理性”概念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本文拟从康德“三大批判”入手,对“理性”的含义作一粗浅分析。 1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全面展示了康德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指在 经验范围内主体对存在的把握;认识的区间就是经验本身,经验之外的 “物自体”不是认识机能所能把握的;认识对象是经验到的“实存”;认 识主体运用主体的“感性直观”把握“实存”,形成了具有时空形式的“现象”,“现象”是“感性认识”的结果。而对“现象”的进一步抽象把握是认识的深化,表现为运用一系列主体概念、范畴系统地对“现象”进行分解、组合、…  相似文献   

6.
关于哲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几种意见,有人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阐述;有人从认识论的功能方面去论证;本文则着重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去探讨。一、哲学对象必须是“最一般规律”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它们分别以“最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为对象。哲学是人类的“最高的智慧”,是各门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60年代起,女性主义学者们把目光转向了法律,其中就包含侵权法.以女性视角重新审视侵权法,女性主义学者们有了新的发现:侵权法是男性的法律,法律原则和规则无不带有男性的偏见.为此,她们向传统的侵权法发起了挑战,于是就有了侵权法的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在侵权法研究中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她们揭示侵权法中的性别差异;其次,她们批判“中立法律”标准中隐含的男性偏见;最后,她们呼吁法律实践中女性的经验.女性主义侵权法理论与传统侵权法理论的核心冲突是对“理性之人”、“注意义务”和“救助义务”的不同理解.女性主义者给法律带来的实际影响是显著的.在私法领域,女性学者们主张以“理性之女人”取代“理性之人”的标准,以“相互依赖、责任和关心”取代“个人权利”的理念,加大法律对易受伤害女人的特殊保护.把女性权利的主张由公法扩展到私法如侵权法,使女性得到了更大的补偿.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9.
胡元翎 《学术交流》2003,5(5):135-138
李渔“无声戏”与“稗官为传奇蓝本”的提法已明示在李渔意下小说与戏剧的密切关系 ,即异中之同。但小说与戏剧的同中之异也不可忽略 ,李渔的戏曲观念与小说观念绝不能混同。李渔戏剧对小说的重写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融入了他对戏剧、小说最基本的观念。在小说细节、情境叙写与人物描摹等方面 ,揭示两大体裁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10.
吴可为 《浙江学刊》2002,(4):95-101
“所缘缘”是佛教哲学中有关认识论和因果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相当于“认识的对象”之义。因果论是佛教哲学中极为复杂的基础性理论,认识论分析又正是特别为大乘唯识学所重视而别异于其它佛教派别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认识论和因果论之交叉论题的“所缘缘”对于唯识学的意义自是不言自明。实际上,对“所缘缘”的分析正是唯识学成立“境不离识”这一主旨的一条重要思路。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乘唯识学的认识论、真理观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存在论。本文对“所缘缘”这一现代研究中有歧解的概念作了意义上的澄清,并重点分析了亲疏所缘缘的区别以显明唯识哲学对常态经验中的直觉即感觉对象之外在性的独特解释。  相似文献   

11.
用系统观点研究历史发展的有序与无序过程,揭示 历史活动的矢量与变量“方程”,是我们透过时空间 隔,从思维的深层次转换视角,对历史反求构筑的最新 课题。本文便是以系统观点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分类考察 的初步尝试。 一同构系统及其分类 根据系统观点,近代中国就是由“一个有规律的、 交互作用并交互依存的成组事物形成的统一体”①。这 个具有层次结构特征的社会统一体就是一个社会大系统 一(I系统)。在该系统内,同一或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 具有同一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及其文化意向,并代表同 一政治发展趋向的历史过程,我们称之为同构系统…  相似文献   

12.
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微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即本体即工夫,发挥了阳明学向上一机的致知理路;而双江、念庵则是从经验层之可能被欲根遮蔽的一念善端来质疑现成良知的,一念善端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异层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体用有别、用工夫以复本体的渐修进路。  相似文献   

13.
在有关“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学术争论中,儒家思想的批评者们缺少对古典文献的整体把握,而拥护者们利用近现代的政治观念解读传统文献也有本土化语境上的障碍。对于“隐”字,传统训诂释义有未尽之处,本文从“隐”与“直”的语义关系入手,重新阐释了“亲亲相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递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语音、词汇、语法构成语言三大要素,社会生活中的概念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传递进行。三要素中词汇的演变为最复杂。而词汇又由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组成,“义”、“音”的统一体即词。对汉语来说还牵涉符号——字。词亦即字,字义是内容,字音是形式,字体本身是符号。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同音词——笔者),声近义同(同源词),或类聚群分,实已同条共贯。”它即给我们透露了三者关系是复杂的。清代乾嘉另一位大师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指出:“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四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圣人之治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  相似文献   

15.
人事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事管理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进而构建指导人事管理实践的理论体系是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陈辉教授所著的《人事管理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属于目前国内这方面鲜见的理论著作。1.理性地审视人事管理对象。现代社会是理性的社会,理性的社会需要有理性的管理。人事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实现管理理性首先必须实现人事管理的理性。理性地审视人事管理实践中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关系,进而确立相应的人事管理对策便成为人事管理理性的前提。现实中,“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  相似文献   

16.
§0 引言0.1 同源反义词是指语言中有着同一来源,具有相同或相承的语言形式,但指示着相反或对立意义的若干语词。本文试图对汉语同源反义动词的形成及演化方式做一探讨。由于历史演变,古汉语中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可能仅是一个语素,但这並不影响本文对其意义的分析。0.2 本文判断两个以上的词是否同源反义的标准是:一、语音相同或相通;二、语义相反而相通。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所以第一条是同源词所必备的。但汉语历史悠久,语音经历了许多演变,“源头”的语音究竟如何,目前无法知道。一般对汉语语源的探讨,多以“先秦语音”为依据。把“造字之  相似文献   

17.
以理性梳理为视角,卢卡奇思想经历了从对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批判到对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批判,表征了其理性历程的转变与飞跃.卢卡奇深刻意识到人类的进步必须以理性原则来指导,应捍卫与坚守人类的理性精神,这对于中国现代化极具启示意义.即实现经济秩序的理性化、公民政治的理性化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性化,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二时期,有的同志离开历史唯物论,离开生产力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来理解生产力标准。提出了错误的主张,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其一,是把生产力标准“自由化”一提出坚持生产力标准,在改革中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主张;其二,是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只从物质条件和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把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作简单的类比,得出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其三,是把生产力标准;“庸俗化”。即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赢利标准、赚钱标准。如此等等,要澄清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的理论是非,必须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基地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当下,形式理性的法律面临现实困境,即:司法裁决不能被公众认可,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也在下降.法官“以证据为根据”的裁判理念虽然符合法律实践理性的要求,然而也易引致对正义价值追求的放弃和忽视;公众则视“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为司法不言自明的正义要求.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文章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在我国的观念认知进行了梳理,认为该原则在公众与司法者之间存在认知差异,从而导致裁决不能被认可.回应型法的有关理论值得借鉴,它认为应以法律的目的缓和引导制度,使其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和仪式性,以探究法律中蕴涵的公正价值.在司法裁判中,应以公正为价值,兼顾对外部社会现实的关照,建立起以“证据事实”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归的“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20.
李金佳 《学术交流》2006,(1):172-174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佳范例。考察蒲松龄笔下的暴力如何写出,同哪些题材相关联,又被放置到怎样的伦理框架中思考,对探讨《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段有着重要意义。酷刑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母题,复现于全书80余篇作品中。按照刑罚背景的不同,《聊斋》中的酷刑可以分为三类:阴曹之刑、衙门之刑和闺闼之刑。作者在处理这三类题材时,写作手法和伦理观照虽不尽相同,但总把“酷”与“异”钩合,由“酷”入“异”,以“异”养“酷”,写感官而离感官,让读者在回味中蓦然体察到“力”之暴残,制造一种“意酷”的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