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世界古代史学界至今存在着一个理论误区:以恩格斯和摩尔根当年的论断为依据,把希腊的“荷马时代”看作军事民主制时期,列入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由此带来的是对早期国家形态作为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渡阶段的忽视以及对它的某些重要特点的错误认识.本文试图从分析摩尔根和恩格斯笔下的“荷马时代”①及有关社会现象入手,并以我国商周时代为主要参照系,用比较研究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明的发端什么是文明?目前一般均认为是指社会的进步状态。但文明并非从来就有的。人类是经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才进入文明时代的。从蒙昧到野蛮,当然是历史的进步,但还不是文明。因此,研究文明应该从它的发端开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马克思所作的摘要,描绘了一幅从蒙昧时代直到文明时代开端的发展图景,他说:“现在我们可以把摩尔根的分期法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任何制度,都是社会政治的产物。政治社会也就是阶级社会,美国的历史学家摩尔根称之为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是以国家的产生为标志的,只有产生了国家,才有与阶级统治的历史使命紧密伴随的政治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文明之说,渊源流长。我国较早的记载恐怕是《易经》上所记载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见《易经·乾第一》)。一直到近代的国内外思想家们也都从不同角度有所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文明作出了科学的阐述。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对美国摩尔根人类社会分期作了肯定的评价,指出“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这是我们研究的科学依据。我们知道,自人  相似文献   

5.
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中,长期以来是按照恩格斯修订过的摩尔根的分期,叫做“史前各文化阶段”(摩尔根提出的是“文化上的诸时代”)。这个“史前各文化阶段”分为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每个时代又细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阶段反映了原始社会从猿转变到人,从没有阶级到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全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于“石器一青铜器一铁器三分期”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三分期理论”必须修正,并提出与此不同的、更进一步的分期法。半个世纪以后,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阐述了“农业革命”的观点。学术界公认:“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但在“新石器”与“农业革命”两个不同的重大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石器时代”学说暴露了严重缺陷。必须认识到:史前几乎所有的文明要素如弓箭的发明、农耕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陶器的发明、定居生活等等,都是在“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奠定的。该文作者提出:“木一石器时代”至少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混合木一石器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蒙昧社会;(2)简单的木一石结合时期——绳索捆绑或胶结的木石长矛、木石投枪等,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级蒙昧社会;(3)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即弓矢阶段,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高级蒙昧社会;(4)复杂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半开化社会以及“早期智人”阶段;(5)综合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高级半开化社会以及“后期智人”阶段。由此,必须加强“木石复合工具时期”的研究。该文进一步讨论了“五模式论”和“莫维斯论’’的缺陷,并且指出石犁与大石铲(香)都是祭祀用器。  相似文献   

7.
对于文明起源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其理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按着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因此,便简单地认为,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只是在人类“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产生“真正的工业和艺术”,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我认为这是对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论述的误解,混淆了人类文明与“文明时代”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曾有过“原始群”的提法。作为科学概念使用,“原始群”指的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人类的童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沿用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时,用以比喻蒙昧时代低级阶段,指的是人类史前文化的开始时期。近几年来,有的同志把“原始群”与“人类的童年”等同起来,把在“人类的童年”时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民族问题是一个特定内涵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论波兰问题》一文中曾说:“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作一回事,这给整个欧洲做出了光挥的榜样。”列宁也指出:“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主问题之一的民族问题对立起来是荒谬的。”他在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八年第一期刊载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摩尔根<古代社会>的评价》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恩格斯一八四四年在给劳·拉法格的一封信中高兴地指出:“在论述社会的原始状况方面,现有的一本象达尔文学说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这本书当然也是被马克思发现的,这就是摩尔根的《古代  相似文献   

11.
李新灵 《理论界》2010,(9):17-19
"分工"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文本分工理论的系统性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分工问题的根本动因是为了夯实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基础,他们对分工理论的阐发是沿着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这条单一的内在逻辑线索展开的,从抽象的分工理论到具体的分工历史和所有制历史,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线索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形态”是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经济力量作为一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支配社会生活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在揭示这一过程还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史”。“消灭分工”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不可或缺的一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他的朋友卡尔·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恩格斯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842年到1848年,是恩格斯参加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时期;1848年到1871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经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1871年到1895年,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阐发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了以电力的发现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特别是马克思逝世以后的八、九十年代,恩格斯作为国…  相似文献   

14.
一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斗争,阶级社会尤其如此,但是,哪种矛盾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到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划时代的判断,就对上述问题作了科学回答。所以,列  相似文献   

15.
《江汉论坛》1982年第9期发表了杨善群同志的文章,题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辨》。文中不少看法都是比较深刻、精辟的,但有一点我们认为不能不提出来商榷。杨文提出,在1877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初期社会的无阶级状况,是不理解的。”所谓“不理解”,照前后文看来,似指马、恩“不知道”人类最初的原始状态,所以一再强调“过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对抗的过程。目  相似文献   

16.
郑庆林 《江淮论坛》2004,19(5):67-71
用“马克思哲学”充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者,把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看作是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异质的、对立的,从而把恩格斯的哲学著作排除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是有害的。无论是从两人的哲学分工看,还是从两人在哲学著述上的密切合作、相互赞同看,都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创始人,两人的哲学基本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把恩格斯的哲学著作排除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就会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一、文艺的根本属性不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在我国,不少人把文艺的阶级性当作文艺的根本社会属性,而把文艺的真正的根本社会属性——人民性淡忘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文艺的出现,要比阶级斗争的出现早得多。文艺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随着社会上的人分裂成为对立的阶级,文艺才带有阶级性,才逐步成为表达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工具。至于明确地提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严格地说,那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以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才形成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强调“两个文明”都不能偏废,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里,对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体现社会历史的真正进步 什么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传统的发展观往往突出某些单一的发展指标,多为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指标。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把社会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而他认为这三个时代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人类的技术和发明创造的产物方面。丹麦学者汤姆逊把社会文明的进步看成以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标志,从而提出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社会进步概念。当代西方学者把社会历史的进步标志用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综合指标来表现,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经过了农业文明,其标志是锄头;工业文明,其标志是流水线式的机器生产;信息文明,其标志是电脑。  相似文献   

19.
民族学是马克思曾经研究过的一个领域,虽然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发表民族学的专著,但他却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就是《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摩尔根和马克思是同代人,他的巨著《古代社会》于1877年出版后即在资产阶级学术界中遭到了不公正的冷遇,对该书进行排挤。但是,马克思“很喜欢这本书”,他在1881年5月至1882年2月间十分仔细地阅读了《古代社会》,并做了十几万字的笔记,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摘要》一书。显然,马克思打算运用摩尔根的成果进行民族学和史学方面的著述,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完成这一工作就去世了。马克思逝世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作为四化建设的一个伟大战略目标列入了我国人民的议事日程。这里我想就精神文明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关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广的词。在原来的使用中,文明与广义的文化,一般说来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进入十九世纪以后,才在文明与文化同义的基础上把文明看作是有异于其他文化的一种文化,即人类发展中的某种阶段的文化。例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援引摩尔根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