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外交政策宣传充分体现了内政和外交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基层外交政策宣教工作中,通过对美苏两国的形象宣传,展现了当时中国外交关系的复杂变化.美国大多时候是以一个邪恶的帝国主义形象出现的.苏联则经历了从早期正面形象的树立,向亲密"老大哥",再向"苏修"形象的转变.这种对广大民众的外交政策宣传,一方面体现出内政外交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体现出在国家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外交政策的宣传是其主要方式之一,其着眼点并非是普及民众外交知识,而是更多从属于对内基层社会管理方式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WTO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均为对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但中国加入WTO是成员国之间相互开放市场,平等互惠;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中国单方面向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开放,带有明显的侵略性和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4.
亨利·米勒是备受争议的美国当代作家.他在绝大多数作品中向人们展示的都是他的一个侧面铁齿铜牙的"文化暴徒".但在<大瑟尔>中,他却让读者看到了他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爱心慈父".从"文化暴徒"和"爱心慈父"两个不同的侧面解读亨利·米勒会使人们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思想浓厚的胡适留学美国,深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影响,积极向国内输入现代思想和新方法。他倡导文言一致的白话文;强调发展科学,融合中西文化,充分世界化,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中国能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而努力;并不失时机地向西方宣传介绍悠久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国学思想浓厚的胡适留学美国,深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影响,积极向国内输入现代思想和新方法.他倡导文言一致的白话文;强调发展科学,融合中西文化,充分世界化,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中国能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而努力;并不失时机地向西方宣传介绍悠久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人生与伴侣》2010,(5):4-6
在今年“两会”上。一位操着地道京片子和代表、委员们打招呼的高鼻子“洋人”特别惹人注目。作为全国年龄最大的政协委员。他无疑是最特殊的。 他叫沙博理。有着美国血统的他。却持着中国公民的身份证。而且,中美建交仅30多年.他与中国的渊源却长达一个甲子。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中国女子。  相似文献   

8.
研究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作品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这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出发,梳理19世纪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在西方思想家、传教士和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出,在大国主义优越感、传教需要和商业利益等现实目的作用下,中国被镀上了一层越来越晦暗的令人害怕与恐惧的色彩,渐渐成为不在场的"他者"。  相似文献   

9.
卫三畏作为美国早期来华的一位著名传教士,自19世纪30年代来中国后,以传教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中美《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中积极参与,促成宽容条款加入中美《天津条约》。主张利用儒家经典推广在华传教事业,认为只有以武力在中国传播福音才能拯救中国。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著述,增加了美国对中国的了解,虽不乏以偏概全,但他的研究体现了美国中国学研究重视现实问题的发展路径,并推动美国汉学走上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研治哲学,以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观察迥出时流,独超象外.在中国哲学的转型时期,他力主在人文学术中设置"哲学"一科;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第一流的哲学家;借助西学,检讨和反思中国哲学,从义理层次上对儒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亦开风气之先.王国维与二十世纪初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他对哲学的贡献将与时推移,愈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王国维当之无愧的属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先驱人物.  相似文献   

11.
汪亭友 《中华魂》2014,(11):36-37
正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在突然宣布离任回国前,仍不忘在中国宣传推广美国的"普世价值",不忘在中国颂扬吹嘘美国法治和言论自由的种种好处和优越性。2014年1月17日,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表的告别演讲中(以下简称"骆的讲话"),尽管设法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观点,但无法掩饰其站在美国立场、按照美国价值观指画中国现状和问题的意图,也无法掩饰其  相似文献   

12.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相似文献   

13.
正彼得·海斯勒,生于美国,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在中国,他叫何伟。第一次来中国,他还只能算是一个旅游者,从俄罗斯偶然转至此间。后来,他加入美国志愿者组织"和平队",来到江城涪陵,身份是教师。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翻译《寻路中国》及《江城》的大学教师李雪顺。再后来,他考了中国驾照,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或是南下……1996至2007年间,他的11年经历化作中国三部曲:《江城》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早期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的传播者和宣传家,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见解及其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不仅对五四后期的左翼新文艺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也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轨范。从其早期的俄乡心程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作用有着"清醒的现实主义"认识;他关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畅想,既有对新大众语言的原型想象,也有对普洛大众文学之现实与未来的宏观剖析,更有对中国文学出路的积极探讨;他对马列主义文艺原典的阐释与发扬,既有"直取心肝"的准确,也有因激进而带来的误读;他以革命现实主义为立场的文艺批评实践因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战斗性和高度的针对性而显现了鲜明的"政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杨杏佛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杰出的活动家和组织领导者.他参与创办《科学》月刊,曾一度担任编辑部长,并亲自撰写了大量宣传科学的文章.他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积极从事中国科学社的各项工作,在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贡献.他还以演讲的形式宣传科学,其中有些见解颇为深刻,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墨子刻先生的思想历程和研究成果 ,介绍了墨先生的治学方法。指出《摆脱困境》一书博大精深 ,是美国汉学研究的一个突破 ;墨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与他对中国文化的爱好、尊敬结合为一 ;同时也特别重视对乌托邦精神的批判 ;他肯定近代中国知识界的调适思想 ,而质疑彻底改造的转化思想。  相似文献   

17.
陈云与长征     
陈云对长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长征途中担任了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江指挥部政委等职;他坚决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最先向全世界宣传长征,并对长征进行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安乐哲的比较哲学方法论.安乐哲的中心问题意识是纠正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西方哲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误读,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意识,他的学术事业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西方传统对中国哲学的误读,另一个是向西方哲学界论证和宣传中国哲学的深刻内涵.其理论主旨是通过三个学术研究系列来体现的,即中国哲学经典翻译系列、中国哲学思想评论系列、中文与英文的中西比较论文系列.这几个研究系列都基于四大理论资源:港台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解读,西方的汉学训练,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资源,以及当代中西比较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在此本文分别论述他的比较哲学方法论的各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的现代中国研究聚焦于中国向现代转化这一复杂艰难的历史过程,他以一种匮乏叙事逻辑将中国排除在"现代"范畴之外,并且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不断作类比联系,意在呈现中国历史的重复性节奏。这一做法与史景迁去历史化的"现代"概念界定息息相关。同时,由于史景迁的现代中国研究较一般学者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具备较高的大众认知与接受度,他所建构的现代中国形象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影响力。考察史氏现代中国研究在学界与非学术受众中的接受将我们推向了知识话语生产与大众意识形态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深处。  相似文献   

20.
<正>1988年10月25日,李宗新在淮河流域的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水文化"的概念。2009年11月13日,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出席论坛并做重要讲话。他指出,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