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下降,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已经达到了相当低的水平。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及民族之间在死亡率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对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影响地区之间预期寿命水平差异最大的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因此降低儿童死亡率是进一步降低我国人口总死亡率的潜力所在。与其他年龄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知识分子:短命还是长寿?--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研究报告之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考察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预期寿命,挑战了广为流行的观点.本文首先解释"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与"平均预期寿命"指标的概念和差异;然后使用2004年在中科院18个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20个单位调查的死亡人口资料,检验"知识分子死亡平均年龄下降趋势"的可信性;并利用全国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计算受过本科以上教育人群的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得出中国知识分子预期寿命大大高于普通人群的结论,推翻了"中国知识分子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7岁"这个流传广泛且被反复引用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区域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指一定的地域范围。中国常用的区域划分有三种类型:一是两个地带的划分,即将全国分为沿海和内陆省区。沿海指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区、市,其它属于内陆。二是三个地带的划分。它将上述内地进一步细分为中部和西部,东南沿海不变。在内地,西部是新疆、宁夏、甘肃、青海、 相似文献
4.
5.
新疆的人口发展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理背景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全境土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当我国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据1982年普查,新疆人口1,308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3%。地广人稀的状况,对于担负起西北地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任是比较艰巨的。这一方面有它的历史发展原因,另一方面也深受到它地理背景的影响。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东北以阿尔泰山脉同苏联和蒙古接壤;西端以帕米尔高原同苏联和阿富汗交界;西南部以喀喇昆仑山脉与克什米尔相邻;南部则以昆仑山脉与我国西藏为界;东南部并与我国甘肃、青海接界。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学界对劳动力状况的研究呈现数量、结构、质量并重的局面。本文利用2012年CLDS数据,对中国劳动力群体进行了基于雇员、雇主、自雇、务农四种从业状态的人口学描述,并分析了四种从业状态的劳动力群体在人力资本、工作时间与场所、收入与社会保障、工作评价、工作价值观及社会阶层认同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相关劳动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研究》2008,(6)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为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提供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了解老年人的生存现状是为其提供帮助的必要前提,而良好的经济状况是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基础。1研究背景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群体差异作出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中国老年人整体对自身的健康评价状况不容乐观。比较而言,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报告较低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城乡差别来看,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高于镇、更高于农村老年人。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较高,对老年照料的服务需求的挑战更大。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使用2014年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分析0~5周岁儿童意外伤害状况,特别关注母亲特征及其照护的作用.研究发现,儿童个人特征是显著影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和多种类型意外伤害发生率的重要因素.母亲拥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有助于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相比较母亲务农的孩子,母亲非农就业和未就业的孩子的意外伤害发生可能性均显著更低;母亲年龄越大,儿童越不可能发生多种类型意外伤害.主要由母亲照料的情形下,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可能性会显著下降.研究还针对全面两孩政策普遍实施背景下女性家庭和工作的冲突进行了讨论,指出增强父亲的照料参与,同时加强儿童友好型的社会抚幼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兼顾家庭发展与儿童保护. 相似文献
11.
走向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国人口逐步实现低增长的总趋势中,地区人口发展受社会、经济、人口控制能力的影响,仍有明显差异。揭示这种差异的程度、趋势,对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缩小东、中、西差距,把握我国控制人口的潜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包括:全国务类地区在跨世纪过程中,在规模与速度上的差异;从生育更替水平到零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最大可能增长度的地区差异;人口转变与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差异等。文章除对各部分作出定量分析外,还揭示形成差异的人口学因素,并提出在可预见的人口差异中,进行宏观调节时,应注意到的重点、序次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涉及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接近1亿人;预计到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3亿,占全国人口的10.2%,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成为人口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只就老年人口内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中国老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1899~1908、1909~1918及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退过程。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持续降低,在临终前会出现加速衰退趋势。3个队列人群的认知能力衰退轨迹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退进程不断延迟,较晚的出生队列的认知能力优于较早的出生队列。但是,对老年人临终前的认知能力变化的分析发现,较晚出生的队列人群临终前处于认知能力缺损状态的时间更长。此外,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存在强烈的异质性,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状态及活跃的行为方式的老年人在认知能力上的表现更佳。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1)中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很大,但基本没有出现"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发展,这既与经济转型、开放经济等有关,也符合全球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2)勾画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可将其划分成四类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其演变历程的地域推移与地域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就目前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相关性,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应的是,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先是缓慢上升,80年代中期以来大致保持稳定,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已成为现阶段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 相似文献
18.
文章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通过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空间格局,探讨了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呈稳步上升态势,不过区域间差异明显。从东西向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对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区域间差异是东西向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分南北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呈“南高北低”且不断分化的态势,区域内差异是南北向区域分化的主要原因。整体来看,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是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此,文章建议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统筹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更高质量、更为协调、更加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未来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 1 999年中国各省、自治区城市规模结构的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 ,表明许多省、自治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均具有某些缺陷 ,而且位于三大地区的省、自治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认为 ,在 2 1世纪 ,中国三大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重点应当根据各自的特征而有所不同 ,而且 ,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都应当而且必将得到优先发展。中国需要发展的是大、中、小城市 (镇 )结构合理和城市整体功能可以得到最大发挥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现象广泛存在。在发达国家,普遍的情况是实际生育率大大低于意愿生育率。发展中国家同样出现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的现象,但更多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反的规律。中国也出现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且实际高于意愿的情况。根据中国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基本完成生育的40~49岁妇女,其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而平均实际生育子女数为2.2。利用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妇女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考察个体背景(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生育政策和生育孩子情况(包括孩子的性别结构和存活状况)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都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但性别偏好是造成生育行为大于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