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党兰玲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102-106
国家形象是国家行为体在与他国互动基础上,根据自身独特属性对自我的定位和呈现,具有多重性、动态性和建构性。而话语所具有的实践性和建构性本质功能,使其在国家形象的构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大多数普通受体也主要是通过话语的描述和构筑,来获得一个国家行为体的相关信息,进而形成相应的认知与相应的国家形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其实是一个话语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道振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49-52,57
鉴于口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在口译教学中引入法国释意学派的“脱离源语言外壳”的概念,通过词汇、句法和语篇等示例帮助学生在口译活动中建构话语意义,以增强学生口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4.
闫亚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9-83,105
话语所具有的生产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关系的建构性本质功能,使其成为展现、塑造和构筑国家身份的最基本、最便捷、最经济,也最具有感染力和凝聚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国家身份话语的建构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基础与认知基础,据此,通过考察分析大量外交语篇,可以得出国家身份话语建构所要遵循的主要策略,即“择优定位”策略、“发话主体导向”策略、“群内成员关系”策略以及“亲缘化隐喻”策略. 相似文献
5.
6.
晚清小说中政治话语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毅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124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传统“事学话语”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事学话语”的蜕变,这种以娱乐为导向的“事学话语”构成了对政治话语的消解,使得“新小说”成为了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共性的基本思维方式与认知手段。它不仅能够传达使用主体的观点、信仰、立场、态度、评价和情感等,也深含富有成效的隐性劝导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乃至重塑交际受体的认知。外交话语中,隐喻的得体使用,不仅有助于交际主体国家生动、形象的表情达意,也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现实”建构功能,即国家间“群内成员关系”的建构和国家形象与立场的建构。习近平外交话语中的隐喻体现了这一政治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8.
鲁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6):49-54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一方面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以讲故事为中心的古小说传统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以娱乐为本、以讲故事为中心的话语形式的蜕变,这对小说内部的政治话语构成了消解,使得"新小说"最终成为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24-128
团体形象是多重的、动态的,且具有建构性的本质特征;而话语作为语言的实际运用,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还可以潜在生产、建构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因此,话语在团体形象的展现、塑造和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得体、适宜、理想的团体形象的话语展现、彰显、塑造和建构,既是塑造和培育团体话语能力的中心议题和核心任务所在,也对人们的社会事实认知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制约和塑造作用,进而使得该团体在广大公众的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获得广大公众的支持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张海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6):38-48
集体化时期(1955—1962 年)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是国家动员与推广的结果。 以话语理论为视角进行的考察发现,在“集体化冶话语中,合作医疗所要解决的“问题冶被建构为医疗制度如何“适应农村形势(合作化—公社化)变化冶的问题,合作医疗自身也被建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冶“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性质的福利事业冶“走向全民免费医疗的过渡形式冶。 伴随着多重意义的生产,在“国家—地方冶互动的话语传播机制下,合作医疗被顺利整合到了国家农村发展战略中,从而为推广合作医疗的政策导向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这种考察揭示出了“话语建构冶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现象,它的本质是一种隐蔽的权力运作形态,也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治理策略或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全面了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状况 ,我们对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情况以及受众对舆论监督的态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 :不论新闻舆论监督从业人员还是受众一致认为舆论监督有利于问题解决和社会稳定。舆论监督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较高 ,有魄力、有活力 ,但监督层次低、力度不够。舆论监督工作有“三难” ,从业者存在畏难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从业人员应树立大局意识 ,提高思想修养 ,增强法律意识 ;角色定位准确 ,讲究监督技巧 ,用事实说话 ,不断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孙忠良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0-12
强有力的党外监督是推动党内监督完善与发展的基本力量。党外监督主要包括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其中舆论监督在防治腐败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腐败贪官都是在舆论监督中现出了原形。但我们现行的舆论监督体制却存在不少复杂的问题。包括舆论监督的自主权相对较小,舆论监督的法规不够健全,舆论监督的公正客观性缺乏监督等。为此,我们要加快改革和完善舆论监督体制的步伐,把反腐败纳入法制的轨道,并加大新闻媒体对反腐败监督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王梅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3):354-357
舆论来自于公众 ,是人类社会的自在主体 ,能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舆论本身具有“道义”力量的价值评价 ,舆论的背后潜藏着公众对社会价值尺度和运行方向的内在要求。舆论监督是社会正义的象征。批评社会的不平等 ,追求社会公正 ,只是舆论监督的一个现实目标 ,它在根本上是人类为了追求社会均衡、社会发展而设的价值前提。舆论监督的意义在于人以这种方式向自己提出了一种为之奋斗的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互动——以"邓玉娇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邓玉娇案”为视角,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从舆论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良性互动,进而指出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尊重舆论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使得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在各自领域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周立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77-81
舆论监督作为“第四种权力” ,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法制不是很完善的状况下 ,该文主要通过对舆论监督概念的描述 ,分析当前舆论监督所面临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几点思考 :即在舆论监督中应注重导向性原则、应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新闻媒介也应加强自身的监督等 相似文献
16.
简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蕊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2):58-60
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公众的高度重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倾向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也或深或浅地产生影响,从新闻界内部来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记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角色定位及新闻"商业化"的趋势等方面的因素。维护司法独立和公正,仍需新闻界和法律界共同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问云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2):76-78,81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效能的充分发挥。该文就新闻舆论监督坚持党性原则、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监督的范围及立法等四个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实施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十多年来,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发展迅猛,时政类论坛、博客、微博、贴吧等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其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呈现出极为复杂的舆论生态。主要表现为网络谣言泛滥、表达方式偏激、观点针锋相对、对主流价值观叛逆、充斥牢骚和抱怨等。加强网络社区舆论引导,优化舆论生态治理,形成良性舆论环境,构建和谐网络社区,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舆论监督的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116-121
舆论监督难是现实问题,与其一味抱怨体制因素不尽人意,还不如积极创新机制破解这道难题.舆论监督的机制创新,既包括媒体内部机制的创新,又包括媒体间合作机制及媒体与党政部门间合作机制的创新.媒体内部机制创新,既要改革考核激励机制和稿件审签机制,更要完善权益保障机制,让记者敢于监督、乐于监督.媒体间合作机制的创新,既包括同城同类媒体间的联动,又包括跨地域、跨级别、跨种类媒体间的联动,以凸显舆论监督的整体威力.媒体与党政部门间合作机制的创新,既要创新联合监督机制和良性互动机制,又要创新舆论监督的督办机制,多方合作形成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20.
公众舆论的政治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卓君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2-26
公众舆论的主要内容是大众表达对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意见。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对公众舆论进行解析 ,对公众舆论的含义、内容、特征、作用及控制做出了全面的阐述 ,以有助于我们对公众舆论的正确认识 ,有助于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健康公众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