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价值与真理问题的讨论。《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发表了辛望旦同志的文章,论述了“价值概念的非科学性”。(以下简称辛文)与此相反,有的同志则把价值范畴置于真理观中,也有的同志把价值范畴视为“构成实践的要素”。笔者认为,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总结,再也不能把价值范畴拒之门外,应当把价值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贯串于全部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淡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并与辛望旦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江崇国同志在《实践的目的要素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①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主观目的是实践的基本要素之一的观点,并对我的《主观目的是实践的要素吗?》②一文中对他的这一观点的质疑作了答复。我认为江崇国同志的进一步论证及答复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商榷的,现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再发表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张元奎、许友梅二同志在《江汉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对‘农工商一体化’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对我国当前试办的农工商联合企业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当前在我国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农工商一体化,“完全是脱离实际想问题,”没有客观基础。《质疑》提出的这一观点,不仅理论上值得研究,而且也和我国两年多试办农工商联合所取得初步成就和显示的旺盛生命力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本文针对《质疑》一文提出的观点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李佛生同志不同意人的主观目的是实践的基本要素之一,认为把主观目的纳入实践的要素,就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既不能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划清界限,又不能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划清界限,最后必然“会导致对真理的实践标准的否定”,等等(《南充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他的这些看法,我是不能同意的。不过,他的文章倒启发了我们进一步考虑问题。下面我谈点肤浅的认识,希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了王振武同志的《认识定义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对于深入地研究认识论无疑是有启发的.但我们觉得《新探》的基本论点又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认识论的几个有关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新探》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用新的定义来代替  相似文献   

6.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和他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说到底,也还是研究毛泽东同志对这个基本思想作出了哪些新的论述,新的发挥,新的提法,新的概括。 本文想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 一、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列的论 述,作出了辩证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 的反映论”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7.
司马志纯、陈祖华、林先发等同志(以下简称司马等同志),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阐述了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基本看法。此文虽未指名与我们商榷,但它所批评的主要观点,是针对我们去年八月二十三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篇拙文的。为使这一讨论得以遵循“双百”方针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特别是不失去再次就教于司马等同志的机会,我们感到有进行答辩或进一步阐明自己观点的必要。我们认为,这对于读者进一  相似文献   

8.
《开封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发表了《直接经验,认识论的基石》一文,从文章的标题到文章的内容,作者都是把直接经验看作认识论的基石的。文章一开头就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实践当作认识的泉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把实践得到的直接经验当作认识论的基石”。我们认为,用直接经验取代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石,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我们只就认识论基础问题谈点看法。 我们知道,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怎样产生、认识的内容以及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认识论上,从来就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  相似文献   

9.
张元奎、许友梅二同志在《江汉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对'农工商一体化'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对我国当前试办的农工商联合企业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当前在我国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农工商一体化,"完全是脱离实际想问题,"没有客观基础.《质疑》提出的这一观点,不仅理论上值得研究,而且也和我国两年多试办农工商联合所取得初步成就和显示的旺盛生命力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本文针对《质疑》一文提出的观点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 内容和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王鹏令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上,发表了《内容和形式范畴新议》一文,对这一范畴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见解。我认为,王鹏令同志的观点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本文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与王鹏令同志商榷。(一) 按照通常的解释,作为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一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而“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部形式)。我是赞成这种解释的。我认为,所谓“内容”和“形式”,是人们在观察和分析事物时,在思维中把事物分解成所内含的东西以及这些内含的东西的存在形式、表现形式这么两个侧面,并进而探究这两个侧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对范畴。对于内容和形式范畴的含义,应当、也只能作出如上的规定。可是,王鹏令同志却不同意这种规定。他认为,按照这种规定,在分析有机化学中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83年第一期刊载于德礼同志的文章《“同一概念”质疑》(以下简称《质疑》),涉及问题广泛,读后很受启发。但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在此谈点看法,以就教于于德礼及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2.
张传湘同志在《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5期发表了《再论“绝对理念”并非时间上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下简称张文)一文,又一次强调了“绝对理念”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互不可分的观点,并回答了我们的质疑。为了澄清问题,我们再谈几点浅见,以就教于张传湘同志。 我们认为,黑格尔主观上是想建立一个“绝对理念”对客观事物逻辑上在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但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对外部世界有两点优越:一是可以“独立自存”,二是现  相似文献   

13.
有没有绝对真理?如何把握绝对真理?这是认识论和真理观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认为人们通过实践,对一个个具体事物、对具体事物不同层次的认识,可以认识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这个论断,正是对人们把握真理过程的概括,是对真理发展过程的科学表述。赵宝云等同志在《“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说质疑》一文中认为“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这个“我国哲学界的传统观点”“不科学”,它“违反形式逻辑”,“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有机联系”,“否认了绝对真理的客观存在”,“实际上宣告了绝对真理是不可认识的”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摘要)。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的实践观是他的认识论的核心。他把实践纳入认识论体系,并贯穿认识的全过程;强调人的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是其认识论的突出特点。这就提出问题: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到认识论中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的观点就值得重新思考了。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一再教导我们,一切科学理论、真实知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他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高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论》--以下凡引自《实践论》的引文都不注明原书页数)形式逻辑这门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它和实践更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近代资产阶级各种哲学流派,利用逻辑学的抽象性质,把逻辑形式说成不是人们长期实践活动的成果,而是一种脱离现实,脱离经验,脱离客观真理的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年,本人曾撰文对把“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说成是马、恩的观点提出质疑。对此,一些同志发表文章加以讨论。本文拟就其中涉及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大家。 一、怎样看待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第十九条中表述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开头就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9页)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所以毛泽东同志把它的论述认识论的著作,干脆叫《实践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阶级性,二是实践性。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时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  相似文献   

18.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实践又主要是生产劳动的实践,“劳动创造了美”成了学界普遍公认的实践美学的观点。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没有分清这里的“劳动”是属于经济学范畴,还是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实践范畴为基础,通过阐释“类”的认识论意义,探讨概念的普遍性问题。“类”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类”中包含着主观与客观、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同一与差别等种种矛盾。辩证法要求不把概念的普遍性理解为抽象的共同点,但这只有在以实践观点理解了“类”,并以辩证观点理解了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这些范畴之后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20.
<正> 吴江同志在新出的《认识论十讲》小册子中,对我们同他就哲学基本问题上是“两条战线”还是两条路线所进行的论战,再次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加给我们许多不符事实的指责,暂且不论。本文仅想同吴江同志先讨论一下他谈的辩证法问题。一、辯証法与形而上学吴江同志常常指责别人(不只是我们)是“在形而上学中思维”。当我们对他所提出的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进行所谓“两条战线”斗争的命题发表了异议时,当然也被他指为“不准许反对形而上学”。它若有其事地质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的只有或只准许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而没有或不准许反对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斗争吗?”(《认识论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