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书梅  袁静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2):63-64,75
本文从分析主体性这一概念的哲学内涵入手,指出主体性的特征,并且分析了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在阅读和阐释阶段以及翻译的表达阶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受到的制约因素,从而证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然发挥着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译者应该规避主体性发展成任意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使得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解码与组码三个阶段.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彰显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译者的主体性与他的受动性相辅相成,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4.
口译员的主体性是口译员为了实现交流双方的交谈目的,在口译过程中尽量克服受动性而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发话方原意的琢磨,对听话方接受水平的预测,对话轮转换的把握都是口译员能动性的发挥。主体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辨证统一,因此,同样必须重视受动性对口译员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要执行者,其实际的主体性地位与传统译论中所定义的从属角色形成强烈反差.明确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将大大提升译者的责任感,增加其自信心,从而推进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观无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要求译者以原作和作者为中心,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入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步入“文化转向”阶段。学者们开始广泛地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译者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译者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只有遵循一定的尺度,才能提高译文质量,对译文读者负责。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文章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应该是多重的,因为翻译涉及到的除了语言的转换,还有文化的转换,其中蕴涵着译者创造性的劳动,即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随着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及西方认识论中对二元论的解构,翻译研究开始由传统的语言层面转换,即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的认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当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笔者认为:目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不足,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关系,并结合西方当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启示,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及西方认识论中对二元论的解构,翻译研究开始由传统的语言层面转换,即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的认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当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笔者认为:目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不足,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关系,并结合西方当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启示,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的读者身份、译者的作者身份、译者的创造者身份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2.
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法律翻译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法律法规过程中一般都处于"隐身"的地位,其主体性甚少有人提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译者在法律翻译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行探讨,认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是法律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这对译学研究具有一定建构意义."理解的历史性"让我们看到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质,"期待视野"使译者对翻译策略有多元选择,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占有性"独白,它应体现在与原作者及的语读者共存的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译论、翻译科学论,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学派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每个阶段的研究围绕不同中心,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但始终局限在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中,强调某一中心对另一中心的压制。然而,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其中某一中心的独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正是译者与文本、读者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元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译论、翻译科学论,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学派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每个阶段的研究围绕不同中心,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但始终局限在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中,强调某一中心对另一中心的压制.然而,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其中某一中心的独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正是译者与文本、读者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元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虞美人》译本比较谈译者的主体审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中必然受到译者这一审美主体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对同一诗歌可能有不同的诠释。文章以《虞美人》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修养四个角度,分析了译者主体审美的差异性,并从读者接受角度试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网络英语消息是对传统媒体消息的英译.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网络英语新闻翻译中应发挥主体性,对新闻文本进行跨文化的改写,以取得最大的对外传播效果.译者的主体性在网络新闻英译中主要体现为:在保留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进行符合西方受众接受心理的改写,包括对标题和导语的改写、对背景信息的增补和对正文信息的取舍.  相似文献   

18.
由解构主义主导的译论忽视了实际的翻译发生过程,在将译者主体性推至极端的同时也导致了翻译本体论的沦落。本文立足实际的翻译活动,以主体间性为依托来建构译者的主体性,指出译者主体性实际上是不同翻译主体之间对话、碰撞而达致共识与融合的结果,是一种在框架规约下的自主发挥。这种认识克服了解构主义语言虚无论的局限,为后解构主义时期译学的本体构建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本具有一定意义的前提下建构起来的,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重现原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颠覆了这种文本中心论的观点,主张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文本的开放性以及译文是原文的来世。延异思想的提出使译者重新现身,将译者的地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传统翻译观将译者的身份定位为"仆人"和"隐身者",遮蔽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互文性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使之走向更加开放的空间。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具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成败,也是翻译活动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