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克哲学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体系。他作为一个经验论者,却得出了与经验论相反的结论: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却又将反省和感觉看作两个同等的经验来源;将经验在心中留下的痕迹称为观念,却又对观念作了机械的理解;将知识界定为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了与惟理论一样的结论,并造成了不可知的结论。无论是他对经验、观念还是知识的分析,都潜存着对经验论的致命打击。  相似文献   

2.
作为知识论真理观主要形式之一的融贯论 ,发端于以构造整体论世界观和绝对主义真理体系为时尚的近代哲学。近代融贯论以理性主义为前提 ,坚持真理是以自明观念为基础的理性系统内部诸范畴之间的无矛盾性。在现代哲学中 ,伴随着理性主义在与经验主义的对阵中败北 ,融贯论转而成为经验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真理被表达为经验知识系统内诸命题之间的相互融贯性。融贯论从唯理论方式向经验论方式转变 ,除了受制于唯理论自身的理论矛盾外 ,也从另一个方面突显了符合论之作为经验论真理惟一选择的不可靠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以财务研究为对象,分析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在知识探寻上的不同分工及互补关系。分析表明:与涉及哲学基础的知识来源、知识真理性基础和知识正确性检验三个问题相对应,经验论分别关注经验知识、经验标准和与“经验证据”的一致性;唯理论分别关注理性知识、逻辑标准和逻辑上的自恰与无矛盾性。与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与理论层次相对应,两种认识论存在各自不同的分工与互补关系。正确的处理是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4.
康德与马克思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革命.这两次美学革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比较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揭示二者对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认识论的分歧是导致康德与马克思美学差异的首要原因.认识论主要探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审美认识论则主要探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康德的审美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先验哲学基础上的.他的先验哲学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相关.经验论主张认识依赖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把个体的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唯理论崇尚理性,相信神所安排的预定和谐,坚持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康德企图调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对两方面的困难进行革命.这一革  相似文献   

5.
刘杰 《人文杂志》2003,(6):39-43
在认识论上存在着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划分,经验论是判例法的哲学基础,而成文法则依赖于重视演绎推理的理性主义.我国传统哲学推崇经验实用,所以判例法在我国古代能大量存在.但随着对民法法典化的需要,理性主义应当成为主流的立法思想,理性主义的两大特征"先验知识"论和演绎法是我们最为缺乏的.在制订民法典时应当注重对平等自由天赋性的民法价值观的建构,并充分重视概念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 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的初始目标就是由它所面临的"两难"的哲学困境决定的.一方面,英国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可靠性,从强调知识是外物的反映,发展到用上帝来确保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从而使认识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大陆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思维的确定性,伴随着天赋观念论的诞生,维护理性权威的上帝也随之出现了,结果从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导致了主体的"遗忘状态".  相似文献   

7.
<正>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他对认识过程所作的经验主义的分析,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关于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同时,洛克的认识论也进一步暴露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表明用形而上学方法观察人的认识过程,坚持片面和狭隘的经验论,就不可能真正克服唯理论,并势必逻辑地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实际上,洛克哲学中已具有了明显的不可知论的思想,并昭示了后来休谟的不可知论哲学的完整体系.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和批判洛克的不可知论思想,并找出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教训.一、洛克是如何论证实体和事物的实在本质不可知的?洛克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各种可感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来判定各种事物的存在.至于各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则是人们无法认识的.洛克认为,“所谓本质可以当作是任何事  相似文献   

8.
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为宗旨,经验论着力向外求索其研究的对象,一切必须通过经验的证实才能确认;而唯理论则把对象牢牢地限制在意识之内,强调对象的内在性,凡现存在的均要经过理性的审视。但是,我们决不可以就此得出以下的结论,即经验论都是唯物论者,而唯理论则皆为唯心主义。事实上经验论的最后发展则出现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而唯理论也不尽是唯心主义。这里的关键是"对象性"问题,即内在的对象与外在的对象在何种意义上确立的问题。黑格尔在破除了康德的"界限"之后,沿着理性的道路在其演进中找到了对象的"客观内容"和"实在性",并将"对象性存在"在主观世界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马克思新世界观创立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9.
康德认为,哲学是一门相关最高的和基本的人类理性目的的全部知识的科学,它的对象是自然与人,它由理论哲学、目的论和实践哲学组成。康德的批判哲学是要解决独断论和怀疑论的问题,而先验哲学是要解决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问题。康德哲学的先验方法,本质上是要说明一切经验知识之可能性的条件,它一方面要在先验知识的可能性中扩展它的经验实在性,另一方面则要在经验知识的实在性中追寻它的先验可能性。而分析法和综合法则是两种先验证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验论与渐进式社会变革、试错法的文明进化观相联;唯理论与设计制度相联.在中国,尽管没有明确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划分,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的缺席.中国的儒、道两家都涉及了认识论问题,其思想成果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审视古今中外的思维之路与发展之路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形成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与原则.  相似文献   

11.
康德先验观念论不是消除而是加强了现象和本体、自由和自然的二元对立,并且最终为神学确立了道德论证的途径。从中国哲学体用论的立场看,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并没有放弃它所批判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基本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立场,不仅最终皈依神学,而且其出发点就是为信仰辩护。  相似文献   

12.
近代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对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兴起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个人主义影响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思想 ,机械力学自然观及宇宙和谐的思想与“看不见的手”支配下的“市场出清”密切相关。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创新组合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的方法论选择 ,人本主义是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的潜意识态度和伦理判断。  相似文献   

13.
在认识发生或本源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皮亚杰是一个二项图式论者,有的同志认为皮亚杰是一个三项图式论者。笔者认为他既不是二项(即主体与客体二项)图式论者,也不是三项(即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论者,而是二项图式向三项图式迈进的学者。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一些分析,以就教于大家。1.哲学的批判使皮亚杰反思二项图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文艺复兴后的西欧哲学界诞生了以培根等人为代表的经验论和以笛卡尔等人为代表的唯理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在形式的最初阶段显然亦受到这两大对立的哲学观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邓龙奎 《理论界》2012,(7):110-113
人类一直在探索认识的发生、起源和方式。从古希腊朴素的认识论到近代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认识的来源、方式等问题。康德为解决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争论,提出了让对象符合知识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实现了认识论上的第一次超越。但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马克思早期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对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再次超越。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史是对此基础的数次拆解与重塑。古希腊哲学是实体本体论,实体是存在的第一范畴。中世纪哲学是以上帝为最大实体的实体本体论。近代哲学分化为两股力量,一方面是唯理论者以及早期经验论者对实体本体论的坚持,另一方面是其他经验论者以及康德对实体本体论的逐步解构。现代欧陆哲学抛弃了实体本体论,建立了实存本体论,但因为实存的现实性,缺乏超越性存在的依据,无法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以往哲学本体论的缺陷并非本体论自身的问题,后现代哲学完全抛弃本体论,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代哲学应该在新的基础之上重构新的本体论,重新定义存在的概念,进而建立新的现代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就语言学的发展而言,当代语言学已进入认知语言学时代。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分析体验哲学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关系,得出认知语言学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突破,首先是源于其在哲学观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他的科学思想中充满了哲学的意蕴,这突出表现在他对科学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试图将唯理论与经验论统一起来。而康德对哲学的问题又尽可能地从科学意义上去理解,他通过对知性与理性的研究,试图把哲学建立为纯粹理性的思维科学。总之,康德不仅研究了经验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哲学)的分界问题,而且研究了二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史交织着语用与认知的线索。古典哲学中的相论和四因说折射出先验的认知语用观。唯理论强调心智对语言的先验性,把生成语义学拓展到语用和隐喻的研究。经验论把常规推理,溯源推理归因于经验在大脑中的模式。先验论从先天综合判断演绎出适合语用推理的四范畴,而图式论架起了知性和经验的桥梁,是认知和语用的基础。从理想语言到自然语言的回归,更使哲学转向语用和认知,出现了体验哲学、阐释学和认知语用学。  相似文献   

19.
论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颂杰 《河北学刊》2003,23(4):80-87
文章对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作了概述 ,涉及本原论、本体论、神论、知识论、唯理论和经验论、批判哲学、主体性哲学、实体主义、理性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现当代哲学转向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思想和问题 ,凸显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等转折性人物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关于精神发生或知识起源的问题,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者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进行过大量的研究,详细论证了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性经验的原则。从内容方面说,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经验这个原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形式方面,这种学说却有很大的弱点,后来的德国唯心主义者抓住了这个弱点,以其对认识的能动方面的抽象发展取得了一个时期的胜利。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精神的任何形态都是而且只能是从当前的经验中产生的。这种精神个体的经验发生论正好与当时生物科学中的自生论相当。自生论者宣称,生物可以随时从死的有机物质甚至无机物质自然发生。但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