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生价值问题也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青年的重要话题。有的人由于受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误认为人生价值就在于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和满足个人私欲,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和幸福。这种错误思想,给自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后果。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明人生价值的实质及其提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作贡献首先应该说明,所谓价值,是指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某种属性,是作为客体的外界物与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而我们通常讲的某一自然物,某一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归根到底是说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必须是能够满足人的一定的需要,同人发生一定的关系。否则,便毫无价值可言。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人口基本概念及人口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范畴作简要介绍。一、人口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是人口学最基本的范畴,是人口学研究的客体。人口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谈到人口,人们要弄清是什么时候的人口,是哪个区域的人口;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的人口,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差异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地域条件有很大关系。人口具有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人口数量泛指人口的规模、增…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美学的一个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其中人与自然的维度作为第一进向,涉及的是我—它关系,人与社会的维度作为第二进向,涉及的是我—他关系。它们又都可以一并称之为现实维度,是人类求生存的维度,然而,由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必然导致自我的诞生,也必然使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完全失去感应、交流与协调的可能。而这就相应地必然导致对于感应、交流与协调的内在需要。这一需要的集中体现,就是“爱”。但是,真正的爱只能是一种区别于现实关怀的终极关怀,也只能是一种对于一切外在必然的超越,而这就必然融入作为第…  相似文献   

4.
阎孟伟 《学术研究》2013,(1):6-12,159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论断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确认.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内舍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并通过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普遍精神.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则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机制,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也必然包含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伏尔泰指出:“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仍然在每个国家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①伏尔泰的话是正确的,他已初步地注意到了美感的民族共性.美感作为美的鉴赏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都是欣赏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具体反映、认识和判断.作为欣赏主体的人都是社会的人,由于他们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有其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及其与此相关的特殊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这些主观因素的差异性,势必影响到美的鉴赏,从而使美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形成所谓美感的个性差异.但同时,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审美主体,又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而存在,必然要受一定社会具体的时代、阶级、民族等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读到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和有关专著,几乎毫无例外地把主体界定为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把社会性作为主体属性的本质规定,这容易使人把主体只理解为社会性的人,而忽视主体的其他属性。我们认为,主体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包括阶级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是进行一定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本文拟通过对主体的历史考察,分析主体在不同历史骱段所具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属性,来探讨主体的本质含义,并通过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考察,来分析主体在哲学上的发展过程,以求对主体及其属性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 一、主体及其属性的历史考察 史实表明,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一个虽然具有社会性但其自然属性占主导地位的原初主体,即刚刚脱离狭义的动物界,在物种关系上作了第一次提升成为人而非动物的主体。人作为认识主体只有当主体和客体分化后才有可能发生,而此时的人已经作为不仅从自然界,而且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作为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存在。此阶段的主体之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并非在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于其已经具有思维能力。原初的主体由于刚刚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当时的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本  相似文献   

7.
满族生活的文化的主体是作为个体的一个个满族人。满族生活的文化功能在本质上说取决于它与满族社会生活需要的关系,必须将这些功能置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加以研究和考察,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条件也就谈不上满族生活的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一具体劳动的性质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永恒的自然性质马克思把商品使用价值看为具有永恒的自然的性质,把价值看为具有历史的社会性质,这并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由他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所必然引伸出来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26页)(四)既然具体劳动具有永恒的自然性质,那末商品使用价值亦必然是具有永恒的自然性质,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发展与代价进行反思的成果。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取向,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以人为本”必然要求“能力本位”。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研究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人与他人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当代哲学重心由客体原则向主体原则、由社会性向个体性、由科学性向价值性、由物质性向精神性迁移特征的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0.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科学地阐明了一种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共产主义而言,个体发展与幸福的价值规定是最为根本的,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条件规定服务于这一价值规定,而公有制则作为制度规定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条件规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经由最初纯粹公有制的制度规定逐步深入到生产力发展的条件规定,现在则深入到公民幸福与发展的价值规定。在当下改革的攻坚阶段,公民幸福理念的牢固确立对于改革的深入推进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定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价值既是关系也是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不是事物的自然质,而是事物在与一定主体发生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因而组成为一个系统时所产生的系统质或曰关系质。一切事物,凡能满足一定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某方面的需要、符合于该主体作为自控制系统的控制论目的,这事物对于该主体来讲就具有正价值。反之,一切事物,凡有违于一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与该主体作为自控制系统的控制论目的相乖戾的,对于该主体来讲就具有负价值。价值既是关系,也是属性,关系和属性是可以统一的。没有无主体的价值,“非主客体关系价值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具有社会性.由于社会的动态发展,各种变动不居的社会因素推动着人的思想不断变化与发展,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面向社会,通过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服务社会大众、融入社会生活、契合社会心理以及依靠社会力量等途径实现自身的社会化,以跟上社会发展以及主体人思想变化的步伐,实现与社会的不断相容.  相似文献   

13.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风建设的影响 什么叫市场经济:简言之,以市场作为主要配置方式的经济就叫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比较充分发展的现象形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高度,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市场,并通过市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只有发达的商品经济才能形成市场经济。所以,受价值规律所决定商品经济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市场经济的原则。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同样具有竞争性、求利性、平等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同党风建设是相联系的主要是起促进作用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因而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是作为一种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经济的活动形式,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也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必定有着一些同共的属性,因而也必然会对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产生消  相似文献   

14.
描述和规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主体对对象的语词—符号说明或摹写 ,任何描述都必须以相应的规定为前提。作为主体为描述对象所做的规范性设定 ,任何规定都在客观根据和主观需要的张力中形成。这意味着描述具有明显的人类学特征 ,任何描述都具有规范的性质。描述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是相对于作为其前提的规定而言的。当描述涉及作为自身前提的规定时 ,会因达到该描述的边界而失去意义。但在更高层次的新的规定的基础上做出超越原有规定的描述 ,则构成人类描述发展的基本方式。规定可以是明确的 ,也可以是隐含的 ,描述与作为自身前提的隐含规定相冲突是悖论产生的根源。规定及以其为前提的描述不仅具有相对性 ,而且具有合理性。规定和描述的合理化是人类描述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实践观看来,由于人的具体的感性活动是为了满足各种生存需求而进行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因而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动,而由于其又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展开的历史性的活动,因而亦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规律性的活动.逐步地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必然,这种历史必然是社会主体的人的自由价值得以不断地展现与升华的根本,而当这种升华达到一定程度即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时,人类也便进入了真正的自我发展的“自由王国”,而和谐将是其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活动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作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自始至终存在、贯穿并规定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 ,是与生俱来的 ,必然的。社会规律对于人的活动的全部约束力、对历史进程的全部规范力 ,正是人类历史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因素只能认识、顺应、利用社会规律 ,而不能创造、改变、消灭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文学,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曾经作过各种不同的界定。如果从文学与人类这种特定的生命形态着眼,可以说它是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主体对生命体验的自由宣泄。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表现于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可选择性。虽然三者既受人类自身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发展程度的局限,也在同一发展阶段上,为民族、地区、文化土壤的不同所制约。而一切民族文化中制约创造主体的最深层的因素是生命意识。因为生命问题是个终古常存而又终古常新的问题。它在人类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或显或隐地占据着人类思维的中心;因而生命意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或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质。文学艺术及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理性认识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领域,其发生、发展自然同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例如文学艺术的起源就是来自人  相似文献   

18.
论知识的客观化和客观知识的主观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认识论只是笼统地把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整体来对待,没有从知识的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的区分及其相互转化上来加以分析。其实,认识的发展必然促进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发展主要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在社会中表现出来和沉淀下来;社会要现实地理解和实际地运用社会所拥有的知识,必须使客观知识通过主观化的途径转化为社会中单个主体的内在规定。 一 知识作为主体对于客观世界反映的认识成果,是存在于一定形式中的意义信息。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主体范围内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意义信息外化到人脑以外的物质载体之中,形成具有物质形态的符号体系,从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客观形态,这就是客观知识。客观知识有三个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19.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类型、规定及特征:人的需要的内涵,需要同人的本质的关系,需要的类型、内容规定及特征等,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需进一步研究。但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一个重要范畴,看法是共同的。人的需要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范畴,指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和要求以及精神的向往,追求、心理的平衡等,这种欲望、要求及平衡是主体的人与外界客体的联系中产生的,之所以能产生是由于主体的人从外界客体中能够使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达到心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同时也就是人类不断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要落实在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社会和文化条件;要把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