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提出并考论了四个方面:(1)"炎黄子孙"、"与子同袍"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基本事实;(2)汉藏语系中各语族语支在语言文化背景上存在的亲缘关系;(3)"三星堆"与"金沙"两处文化遗存所标志的古蜀文化有着深远的古羌人渊源;(4)古彝文化与古蜀文化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同元素.  相似文献   

2.
土家语的支属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家语的支属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本文以黄布凡的《藏缅语300核心词词表》为基础,扩大到400个核心词,在此范围内考察了土家语和藏缅语族的亲缘关系。文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将土家语同藏缅语族5个语支39种语言54个调查点的词汇材料1逐一进行了比较,从中揭示出同源词的比率及语音演变规律,就语法范畴问题同羌语支语言作了异同比较。文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家语属于羌语支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以来不断南迁的西北氐羌系统民族,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发展,历经了同源异流即民族分化、异源同流即民族融合的发展途径,最终形成了我国西南地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彝语支、藏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各民族及语支存在争议的白族和土家族的直接先民。  相似文献   

4.
汉语和土家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二者的语族语支不同。通过对现代汉语与土家语常用合成词结构的比较,探讨二者的类型和差异,从而找出现代汉语与土家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对研究土家族语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夏语比较研究》(以下称《比较》)是一部对西夏语语音、语法、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论著,全书共5章,自成单元,提出西夏语属羌语支的重大学术问题,成为超越前贤、颇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此书不仅对研究西夏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藏缅语族乃至汉藏语系均有参考价值。一西夏语支属是《比较》讨论的核心问题20世纪初,国内外的西夏学研究还处在早期的摸索阶段,对于“独特的”西夏语亲属关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劳弗尔进行了十分可贵的探索。他于1916年发表在《通报》一篇著名论文———《西夏语言印度支那语言文学研究———导言》一…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壮族就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还有一部份分布在云南、广东等地。壮族有一千多万人口,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育自己的民族语言——壮语,它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对这一系支的语言,也有叫汉藏语系汉台语群侗傣语族”①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汉语的关系非常密切。过去曾经有人认  相似文献   

7.
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比较是汉藏语类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年来汉藏语系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经验主要是:必须区分亲属型语言比较和非亲属型语言比较;亲属语言的类型学比较必须区分语言现象的同源关系和非同源关系;必须重视系统参照;必须谨慎判定语言接触现象。语言类型学研究存在对汉藏语系语言事实重视不够的弱点,导致所提取的有些类型学规则不能概括汉藏语的语言事实。汉藏语系语言中的量词问题、韵律问题、声调问题、语音和谐问题、多义分合问题等,都是未被认识、有待开垦的领域,汉藏语的类型学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语言类型学经过几代语言学家的不断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对语言类型的研究,既有不同语系、语族、语支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也有同一语系、语族、语支内部语言的不同方面的对比研究.通过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模糊的、未确定的语言现象清楚明晰,使某些语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更好地考察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揭示语言演变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为研究汉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缅甸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个重要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约有二千五百万。它是缅甸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通用语。它的书面语从公元1058年镌刻的缅文“雷德榭碑”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九百多年历史。缅文是拼音文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记载。从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缅甸语言在近一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各方面都起了不少变化。其中,辅音韵尾的变化就是一个重要的语音变化现象。近年来,我们对缅甸语中的辅音韵尾变化作了一些研究,发现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与汉语以及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变化规律极为相似。对缅甸语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找出缅甸语言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研究亲属语言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本文拟就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来源、历史演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重叠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在大多数语言中普遍存在。然而,由于语言类型的差异,重叠的构成方法、手段及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但两种语言在一些重叠现象上有一定的可比性,比较结果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重叠现象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三语习得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影响三语习得的因素。如负迁移、跨语言距离的影响、学习动机和策略以及对第三语言文化的接受态度;二是促进习得的因素。包括正迁移、语码转换的优质化、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从近十年的研究来看,理论探讨和对国外的研究介绍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在三语习得向多元化研究以及从...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巴蜀语言学一直以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研究框架,重视语言的"本体"描述.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语言的多向交流,巴蜀语言面貌已发生悄然变化,这就使得很多依靠传统语言学视野的研究出现了局限性.本文旨在倡导一种语言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即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去观察巴蜀地域的语言--诸如方音、词汇、方言岛、言语社区、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作品语用等的演变,以此构建全新的巴蜀语言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偏重差异见于本体论及认识论视角。二语习得认知派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出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二语习得社会派高度融合社会情境,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异质性语言能力发展。语言社会化范式发展史显示,第一代语言社会化研究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型同质社区内的母语社会化为重点,第二代语言社会化研究聚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型异质社区内的二语社会化。通过长期的理论拓展与实证充实,语言社会化不仅能囊括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重点,中和二者的研究偏重矛盾,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还能作为语言习得的社会干预范式发挥解释语言习得的效用优势。语言社会化作为兼收并蓄的语言范式,未来将因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突出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优势而逐渐成为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4.
仿拟辞格流行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生活和各类传媒中,仿拟辞格十分流行。仿拟辞格一般分为仿词、仿句和仿篇三种基本形式,它的仿体和本体结构相似,在日常生活运用中,仿拟多用于轻松场合,多用隐含式仿拟,多仿名句名篇。仿拟格作为一种仿照现成言语现象造出的新言语现象,满足了人们求简求便生活的需要,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推动了流行文化的发展。这种富于创造性的修辞手法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是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特色外文篇名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原则及实施方案,介绍了外文篇名数据库系统功能与特色,并探讨了外刊篇名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可教性假设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处理策略对第二语言发展具有阻碍和制约作用,学习环境对语言习得顺序的影响不大。课堂教学不能超越学习者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只有当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处理所学语言结构的先决条件时,才能习得所教内容。可教性假设对语言习得顺序的解释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具有现实的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人心态之律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历史有前期、中期、后期之分,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士人心理状态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心理结构的调整突出地表现在情与理、雅与俗、一与二诸方面。明代文人心态的律动对文学、艺术、学术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8.
语法化与母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儿童母语的虚词习得和儿童母语习得中语言结构的语法化过程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语法化与母语习得在过程上的正相关,从而证明母语习得实际上是语言发展过程的重演。语法化研究语言结构的产生过程,而这一过程与个人母语习得的过程相当。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吸收近年的当代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新时期中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若干重要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发展语言学理论的重大意义,对新时期语文生活、语文观念的嬗变给予了充分的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朱熹、王阳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理学研究的进路上朱子用“心”在事事物物上穷不变之“理”;而阳明则是将“心”上自足之“理”放置于事事物物上。研究进路有差异,但并不在于观点的对立,而在于切入点的选择上。二人的哲学研究从不同侧面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