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古代文学"桃花+女人"题材作品涉及不同阶层、际遇的众多女性,按生命状态与形象特色,可大致分为壮实农妇、感伤少女、薄命红颜、刚强义女四类。这些形象反映了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寄予了作家们对女性的审美理想与欲望感情,具有文学和社会学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地母型、天使型及妖妇型,描述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社会认同。本文借助于"他者"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从男权社会对三类女性形象的定位及其认可度来剖析作家的女性观,并指出斯坦贝克虽是男权体系的维护者,但并非评论界所说的"厌女症"作家,其对女性还是持一种认可和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游女"是高句丽社会中没有组成稳定对偶家庭的女性,其身份主要是未婚女性和已婚未生子女性、生子而子未长大以及失去配偶的女性,其男性伴侣并不惟一固定,游走于多名男性之间。在隋朝与高句丽战争后,高句丽"妻以"隋朝俘虏的"游女"其中有一部分为战争中丧偶的女性,是隋朝与高句丽战争后微小社会群体的一个写照,也折射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庐隐、石评梅、白薇等女作家在作品中经常表现出以否定家庭的合理性为核心的反家庭叙述,否定家庭中的"男权统治",摧毁"父亲"的形象;反映家庭对女性的压抑、歧视和囚禁;表现新式家庭对女性的束缚,等等,主张打破家庭的藩篱,走上社会去追求女性解放.虽不免偏激,但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推动了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革"宣传画是我们考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政策及其传播,最为生动的文本载体。它大致可以分为"革命斗争"、"生产建设"和"教文卫体"三种类型。"革命斗争"类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畸形造作,反映了女性的男性化描绘;"生产建设"类型宣传画图画了女性与男性一道参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美丽图景,体现了男女在工作地位上的平等;"教文卫体"宣传画全方位地再现了妇女在新中国所担任的各种职业,生动地宣传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国家政策。这些类型都从各自的功能出发,服务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国家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交际花类型的女性形象、心理变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知识份子形象构成张爱玲小说的三类典型形象。在对这三类人物形象的描绘中,张爱玲对人性作了非常"现代"的感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的涌入给中国的人性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7.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规则。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但可惜并不符合孔子《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三言""二拍"中有关人口贩卖的篇目多达三四十篇,大致可分为亲人贩卖、主人发卖和人贩拐卖三类。人口贩卖既与"钱本位"下的生存压力有关,也与社会黑暗、盗贼猖獗相关。小说对人口贩卖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忠孝观念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以及明末贞洁观念的渐趋淡薄。  相似文献   

9.
在男权文化专制的社会中,女性不论其出生、身份和品貌才华,始终处于被男性赏玩、奴役、异化的卑微地位。文章从初唐的宫体诗、盛唐和中唐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及晚唐花间词的代表作家作品入手,分析了玩偶型、受伤型、美人型三类女性形象,并阐释了女性形象的审美变化及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女性形象"在韦其麟长期的叙事诗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得因于不同时期创作语境的相异,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进而表现出了不断"变迁"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由最初的民族性表达中的壮族女性,转向了现实性话语中的革命女性,在新时期则呈现为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这种"变迁"一方面反映出了韦其麟创作的具体历史语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其创作观念与创作策略的演变与调整。  相似文献   

11.
早期泰北泰庸人属于傣泰民族群体中的分支,是后来泰国北方主体民族的先驱,对早期泰国北方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学者由于受对泰国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不够全面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对早期泰北泰庸人的渊源及形成过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合泰文文献的研究表明,从中国南方迁徙到中南半岛地区的傣泰民族中的不同分支在不同的时期先后迁到了泰北谷河流域清莱、清盛一带,与当地的拉瓦、克伦等民族相互杂居、通婚,最终形成了早期的泰庸人。  相似文献   

12.
《旧约圣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折射出父权制文化中男性作者贬低女性的倾向和对女性所持有的矛盾心理。从文化的视角对《旧约圣经》中的120位女性形象进行认真梳理和立体扫描后发现,只有位居两极的女性进入男性话语的中心:一极是以被刻画成导致大英雄参孙身亡的"淫妇"大利拉为代表,另一极则以被塑造成"贤妇"形象的路得为代表。贤妇形象的塑造或许可以缓解父权制《旧约圣经》中女性的不幸与悲哀。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若干问题调查显示,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有如下特征:礼仪教育是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权威的绝对崇拜;浓郁的亲族观念教育;教育角色的明确分工;轻微的重男轻女;孕育在朦胧性意识中的婚恋观教育;融入禁忌教育中的生活经验教育与自然和谐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诗》之为经,与孔子的推崇直接相关。从孔子读《诗》的态度、观点中发现,孔子教读《诗经》,从一个较直观准确的角度反映了他的女性观。孔子对于女性,他是给予了一定的尊重与肯定的。但不可避免的,孔子也认为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只是男性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的价值只是建立在对男性依附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封建礼教的规定中 ,女子的活动范围仅以家庭为中心。长期以来 ,人们在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下 ,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家庭社会性别观念———男主外 ,女主内 ,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模式。事实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 ,在封建礼教形成的早期 ,男女的家庭社会性别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女子与男子一样还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6.
保安族口承民俗的分析与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安族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是保安族口承民俗里最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部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保安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保安族花儿因其保安令的运用和独特声调使其个性突出;《满拉哥》《韩营长》类的哭丧歌使保安族宴席曲在多个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中特色显现;保安族俗语和谚语以最精短的语言将生活智慧凝练,是多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保安族中传唱的民间打调不具民族特色;劳动号子是唯一的保安语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17.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录早期蒙古史的编年体史学文献,在这本记载成吉思汗家族以及早期蒙古社会发展进程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蕴含其中的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它体现在“孝道”、“忠诚信义”、“男尊女卑”、“团结自强”等诸多方面。这些思想渗透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之中,积淀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圈研究是近年对多民族社区内部民族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社区内各民族之间信仰圈的制衡实际上是各民族对社区内统一资源的争夺在文化上的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圈在明晰民族边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汉族信仰者的心理,促进了社区内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之一.关汉卿所生活的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族群关系高度紧张的时期.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族群意识的杂剧作家,在其作品中,关汉卿为不同的族群人物添加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对汉人族群,关汉卿持肯定和认同的态度;对其他非汉人的族群则持贬低和排斥的态度.其中,在对待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问题上,态度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莎翁喜剧中的女性观念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射,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同质性和同构性。从其本质上看,这种观点是伴随着封建道德伦理一同成长起来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和逻各斯菲勒斯权利的张扬和维护,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这种女性观点是反人性的,是有悖于人性和谐发展和创建真正平等和谐的人类社会的,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