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尤其集中于桂西、桂南和桂西北,以及红水河流域地带。其余分布在滇、湘、粤、黔的部分地区,人口约1300万。 壮族是个勤劳、能歌善唱的民族。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就在集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对歌”的传统,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以壮族神话故事中的歌仙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劳动人民,是壮族民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经过历代的不断传唱和发展,如今,  相似文献   

2.
壮族民间长诗《唱离乱》的艺术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离乱》又称《离乱歌》,如按原壮语篇名直译,则应译为《贼歌》①。全诗二千多行,是桂西田东县岩仰歌圩上所唱的两万行“嘹歌”中可以独立成篇的第五个篇章,也是当地每届歌圩必唱的传统作品之一。②它在壮族群众中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至今仍为壮族人民所传唱。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唱的成员。自古以来,壮族人民酷爱唱歌,常以歌代言;并且每年都有定期聚会唱歌赛歌的传统风习,这就是人们所共知的“歌圩” (壮语叫“窝坡”(okbo)、“龙桐”(roengzdongh)等等,各地称法不一)。歌圩是壮族人民歌  相似文献   

4.
宋代广西横山寨是桂西壮族商业贸易中心 ,横山寨的马市促进桂西壮族经济迅速发展 ,对当时来讲具有“富国裕民”的效益 ,同时 ,它还是沟通中原、东南沿海和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枢纽。  相似文献   

5.
试析道教巫教对桂西壮族民间文化的影响黄碧功桂西是广西发展较为缓慢的边远壮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先民为开辟桂西,发展桂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创造了桂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涌现出许多壮族歌手、故事员、民间艺人,他们将自己...  相似文献   

6.
从民间故事看壮族的文化源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西、滇东诸多的神话传说反映古越人鸟崇拜和竹崇拜的观念是壮族文化源头之一 ,壮族在发展进程中虽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 ,但并没有失去“自我”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歌圩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现代壮族嘹歌的重要生存空间。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与嘹歌的保护传承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依托歌圩这一传统地域性活动组织形式,壮族嘹歌的传唱被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民间参与的优势力量亦被充分发挥,这使“非遗”的活态传承得以有效实现,而这对于其他项目类“非遗”的传承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三年《民族团结》第二、三合期上,发表了《宋代壮族地区在土官统治下的经济形态》一文(以下简称《形态》),有些意见是正确的,但作者对于根本问题的看法,即对桂西壮族地区在宋代的社会性质所作的结论以及所持的几个论点,仍然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同意把宋代在土官统治下的广西壮族地区(以下简称“桂西”或“土官”地区)的社会划为“后期奴隶制社会”,更不同意把“峒丁”、“家奴”看作是普遍意义上的奴隶,因此提出几点商榷意见,求教于博雅之前。  相似文献   

10.
排歌是壮族一种民歌体。它主要流传于凌云、乐业、田林、百色、田阳、田东、巴马等县。本文主要根据在百色地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就排歌的一些突出的艺术形式特点,提出管窥之见。 一、排歌形式的基本特征 壮语称排歌为“欢排”(音译),意指按一定格式成排地唱的壮族民歌。“欢”的意译是“歌”。“排”字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按一定次序摆列的歌唱;二是指有一定长度、能独立存在、较为完整的段落。它有可能是一首排歌,也有可能是整首排歌中的一节。  相似文献   

11.
在桂西壮族的宗教观念里,鬼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是壮族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壮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鉴于此,本文拟把鬼当作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把它放在促成它产生发展的壮族历史文化的背景来考察,并对它进行文化积淀分析和初步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广西早期的壮族文学是以歌谣、神话传说、山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的形态出现,文人文学一直到唐宋才开始出现零星创作。到了清代,随着改土归流的开展,汉文化在广西更大范围内加速传播,壮族文人文学才得以较快地发展。桂西地区虽然是壮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最落后的区域之一,但也涌现了一批本地壮族诗人,并出现了"二童"兄弟这一文学家族。而到了现代才出现的"三盛"兄弟文学家族,则是这一文脉的延续。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不一,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壮族文人特别是文学家族的出现,是壮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汉文化向边远壮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温雅 《山西老年》2014,(4):54-54
节日起源三月三歌节又叫歌圩节,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歌圩是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的风尚。古老的壮族人民长期在山野从事繁重的农耕劳动,为了打破可怕的寂寞、提高劳动效率,在各个山头劳作的人们开始相互对歌。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随后他们又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或结姻缘,或交朋友,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壮民们以歌声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因此,壮族人个个能歌善歌。  相似文献   

14.
广西那坡县壮族节庆“响囊海”仪式及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嗝囊海”不仅是广西那坡县壮族重大的民俗节庆,也是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阿同”的交往活动媒介,是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对七住杰出的民族女英雄怀念、敬仰而演变过来的一种祭祀活动。“嗝囊海”节庆期间,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以歌传情,尽享欢乐。其仪式音乐简单质朴、韵味悠长。  相似文献   

15.
壮族反战乱长歌《嘹歌·唱离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嘹歌”是壮族人民喜闻乐唱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歌唱时歌句的尾音都用“嘹——嘹”来拖腔,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嘹歌”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搜集整理的。先由田东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八百多行。后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两次派人下去,深入发掘,共搜集到手抄本和口头记录约一万六千多行。其内容丰富多采,从各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而基本内容则是由《日歌》、《夜歌》、《散歌》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日歌》,就是白天唱的歌。它又包括《三月歌》、《日歌》、《入寨歌》三方面的内容。《三月歌》唱的是壮家的自然风光、季节时令以及农事活动的情况,从一月唱到十二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壮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历史,壮语在社会交际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很多典籍、古书中有记录壮音的文字符号,著名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中有壮语的词条;《佩文韵府》中的“怀特”词条,训“牛犊也”,“怀特”是用汉文记录壮音的文字符号,壮族人把牛犊称为“怀特”,壮文写作“vaizdaeg”。壮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歌代白,即用歌唱的形式来交流思想感情,壮民族的成员都能出口成“歌”,顺口  相似文献   

17.
苏长仙不仅是我区著名的多面手作家,也是颇有实绩的民间文学的“传歌者”,早在五十年代读大学时,他就参加壮族文学史调查队深入到桂西壮乡进行歌海撷英的工作,并与人合作翻译、整理、出  相似文献   

18.
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 ,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 ,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 ,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贼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组歌构成 ;五言体壮欢 ,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壮族本土原创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12 6 2年南宋改归化州为来安州 ,让岑从毅任知州并准予世袭。不久 ,来安州改镇安州 ,治所在今那坡县。 1 2 88年元设来安路 ,明初改为来安府 ,1 372年岑伯颜将田州府从今田东县迁来安府。来安府于 1 384年废、并入田州府 ,治所在今田阳县境内。“来安路总管”、“沿边溪洞安抚使”与壮族岑氏土司起家密切相关。岑世兴在桂西岑氏壮族土司的历史上地位特殊 ,后来他的众多头衔被无限放大和移位 ,甚至被戴到了在他之前的几个桂西岑氏祖宗的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