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产生于网络时代的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日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思维方式。它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影响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活动。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参与协作、去中心化,有助于政治主体平等交往。在互联网上,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提高了普通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互联网思维使民众学会理性温和地处理问题,促使公民的政治情感日益趋向温和。互联网思维使政治过程走向平等开放和随机互动,使政治活动日益增大透明度,推动政治主体理性温和地评价政治事务。互联网思维有助于增强自主理念,巩固参与意识,塑造互动文化,深化法治思维,建设开放透明的中国政治文化。互联网思维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进而促进公平法治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公众政治参与,相关研究充满了混杂的观点和证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可以验证互联网使用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使用内容偏好,互联网的用户使用差异比技术效应更能解释个体的政治行为。这也证实了政治价值观是互联网使用影响个体政治参与的有效中介变量。其中,互联网娱乐性使用推动了公众从威权向民主的价值转型,并导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增长,而信息性使用显示出积极的政治认同效应,即政府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政治动员,推动了更满意、更信任的政府—民众关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和威权主义和民主主义,进而消解或减少个体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显示出我国政府互联网治理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3.
因特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以信息方式行使信息权力的媒体将对人类的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公众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内容将发生改变,有助于公众开始新一轮社会化,培养主体的政治理性,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公众政治参与渠道拓宽,参政方式、参政手段增多,打破了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信息垄断状态,为社会政治稳定安上了安全阀。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的日益兴起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积极,促使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沟通能力建设、监督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技术支持建设等方面入手提高党员干部运用互联网进行党群沟通的能力;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引导有序政治参与;逐步实现网上党群沟通常态化;以信息扶贫+多元化沟通渠道共同发力促进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等方面,不断探索党群沟通新途径,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晚期在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互联网公共论坛作为一种立基于新传播技术之上的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全面的参与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沟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中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来获取政治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公共论坛及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并且与政府发生互动.互联网公共论坛中的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和精神.虽然互联网公共论坛还有待于规范,但这种政治参与方式在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决策的优化等方面,无疑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公共领域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平台,对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中国,“私民意识”“顺民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并产生了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公众“在场”的参与型民主政治,公共领域就是要使决策者接受公众的审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此,党和政府应该大力提升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完善公众话语表达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主动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利用舆论监督优化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参与是受其影响的重要方面之一。网络化给政治参与带来了积极影响,使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特征,但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从而使我国政治参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根据网络化时代的特点,针对政治参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以促进网络化时代我国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为个体表达意愿、进行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便利,互联网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与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相比,具有新的涵义及特点,并以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出现在政治生活的舞台,在此试图结合案例,来说明互联网公众参与在政治民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对政治民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有利于传播政治知识,培养公民政治兴趣,影响政治文化的形成;媒体对受众的政治社会化影响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而影响到受众的政治立场,型塑受众政治人格;媒体与公众、政府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政治传播链条:民众通过媒介手段表达政治立场和利益关切实现政治参与.为有效引导公民政治参与,政府应当变管理为服务,重构政府与媒介、公众之间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媒体舆论监督和公众政治参与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重视公众政治参与权的保护,就必须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公众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不仅有利于政府合法性的巩固与提升,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媒体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公众通过媒体舆论监督实现真正、有效的政治参与,还存在诸多困惑.提高媒体舆论监督与公众政治参与水平,不仅有赖执政党与中央政府政策与法规的完善,更有赖于地方权力机构、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整体发力.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发展理论和政治文化理论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运动产出的两大重要成果,并且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国家政治水平的重要指标与范式。政治发展理论与政治文化理论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会发挥重大作用。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民主;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现代化;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2.
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在推进我国当前的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减少制定政策的失误和实施政策的阻力。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心理条件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经济和文化建设,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治理念变迁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政治层面,政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家的文明水平,影响或制约着其他两个文明的发展进程。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潜在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从政治理念入手。通过分析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五个理念变迁即政权合法性理念变迁、权力归属理念变迁、权力运行理念变迁、权力控制理念变迁、权力指向理念变迁。  相似文献   

14.
本在界定政治环境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环境具有的广泛性;系统性、空间性、复杂性诸特点,阐述了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的互动关系,强调寻求二之间的动态平衡,良性循环和协调稳定,是政治系统巩固发展的重要条件。章还探讨了中国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的互动关系,提出保持政治环境的稳定,促使其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诸多政治理论学说中 ,往往将近代政治神话的产生归结为非理性主义的泛滥 ,没有看到把“理性”本体化和极端化的绝对理性主义 ,同样导致了政治神话的产生。近代以来 ,绝对理性主义贯入到了现实主义和自然法两种政治思潮的骨髓 ,导致了政治神话广泛的产生和普遍横行。绝对理性主义的潜伏和它作为政治神话形成、横行的根源性因素 ,是人类走向未来在政治哲学领域必须加以清除的观念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类活动规定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理性与非理性看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和变化着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打破了人们关于理性空间上的齐一性、时间上的恒定性的形而上的观念认识 ,取消了“理性”归约历史与实践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为人类超越政治神话走向政治理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说 ,政治实践必须在政治理性的硬度与柔韧性之间寻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使非理性主义的政治神话归约到理性的引导之下 ,这样 ,既发挥了人类理性必要和必然的引导作用 ,又避免了各种政治神话的产生和横行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权威--兼论权威与权力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对国内外权威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的基础在于服从,包括强制性服从和自愿性服从两种类型,权威与权力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服从的效果不同,权威是一种无抵抗或克服了抵抗的服从,而权力是一种包含着抵抗的服从,因此,我们必须把权力上升到权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国政治文化及其变迁也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并将影响和塑造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在政治文化结构即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等三重维度上,改革开放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政策文化的内容,在保持政治文化同质性的同时,也使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明显的政治文化特征。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洗礼,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日益融入更加积极的文化成分和观念要素,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也迫切需要一种与中国政治发展现状相容并能有效促进中国政治持续发展的政治文化。政治发展进程中政治文化的构建要求在已经成功构建的政策文化基础上,构建稳定而明确的体系文化以及均衡的过程文化。理性面对不同传统并从中寻求支持,是政治文化构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治以实现其利益和主张,但是在没有政治制度和组织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政治混乱甚至是暴力革命,而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具有吸纳和同化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既扩大中产阶级政治参与又保证政治稳定的目标,必须发挥政党的作用。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政治参与、政党功能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对于今天中国在中间阶层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扩大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实现社会政治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