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众传播动力学是分析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重要理论框架。环境新闻报道要产生良性社会效应,要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实现预期目标:通过环境新闻报道,推动社会问题化的实现(问题呈现层面);迅速形成社会动员态势(公众认知与态度层面);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回应(实际行动层面)。社会问题化、媒体驱动型社会动员、媒体驱动型社会回应的形成与效果,是评价环境新闻报道质量与社会效应的三个重要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社会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在传播中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文化单一性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图景,而技术决定论已成为媒介社会发展的高调。如果新媒体传播缺失社会责任感,网络人继续无度膨胀,鼓吹媒介技术决定社会形态、决定人们的思维形式,那么人类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破坏,文化多样性也会消失,文化仅仅作为信息"全球化"工具而存在,成为技术现实的附庸,人们被技术奴役而失去智慧,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生困境"和"生态危机"就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3.
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更加繁重,因此,责任也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4.
舆论定势是公众在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下,对社会生活作出定向反应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状态使不同的社群对杜会事件的认识与解决带有特定的倾向性和趋向性。新闻信息及其传播是社会舆论生成最广泛、最大量使用的渠道。舆论定势生成的外部要求,是舆论客体的具体可感性与舆论主体置身开放的文化环境。为此,当前新闻信息传播中要克服“信息洪水”与“信息饥渴的”缺陷;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调控者应建立更多的价值共识。舆论定势生成的内驱力,产生于舆论主体的内在信息需要。所以,新闻信息量的科学把握和信息质量的不断优化,成为当前新闻改革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中环境新闻的不对等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新闻界中存在着对环境保护的不同理解、反"阿富汗斯坦主义"、环境殖民主义与环境种族主义等现象.就其实质来说,这是西方工业大国根据自身利益设置的不平等环境秩序在国际传播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经济全球化,进而使无国界竞争逐步形成,带来企业经营模式及经营战略的调整,由此掀起强化企业责任特别是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潮流。为了顺应这一潮流,我国企业应结合国情,针对责任缺失的状况,树立起先进的企业责任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水准,从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不断强化企业责任,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真实性的谈论和探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与论域.本文以"华南虎"照片的真伪之辩为基点,引入一个新闻真实性研究的全新视角,探讨新闻真实性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环境与话语权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 ,需要社会成员对政治的普遍参与和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心。社会成员通过传媒获知各种信息 ,并在大众传媒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公民权利中最主要的政治权利——话语权和知晓权。然而 ,大众传媒要受到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传播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新闻传播环境的优劣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享有状况 ,决定并影响着媒介和社会成员话语权的实现。重视研究新闻传播环境与话语权的关系 ,分析新闻传播环境对话语权影响的因素 ,对于媒体正确认识和行使话语权 ,充分实现社会成员的话语权利及其他政治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府环境责任与《环境保护法》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法律施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应当将《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这一现状的改变结合起来,在《环境保护法》中强化政府环境责任。笔者分析了为什么要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介绍了美、日、俄的环境基本法在政府环境责任方面值得借鉴的规定。鉴于我国的国情,《环境保护法》应当规定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政府环境责任,重点构建积极层面的政府环境责任体系:提供环境公共产品(服务),执行各项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0.
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务运用方面却停滞不前。环境规制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促使企业将从社会总体角度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这必将推动环境成本核算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这对企业提出更多要求,需要企业为环境保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过分强调企业的逐利性、无视企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忽视其与社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否认企业对环境保护具有社会责任,将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损害。本文认为,在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型社会契约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必须将自身利益?社会期望和环境利益统一起来,这样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政府的环保责任与环保问责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根源在当地政府环保责任不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依法履行教育引导、规划指向、执法监督、市场服务、信息公开责任,而建立环保问责制则是强化政府环保责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促进环境和谐是企业的重大责任,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在混合经济体制下,CSRE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各环境利益相关者利益,凸显CSRE的社会性本质。基于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思想基础,构建CSRE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在环境利益相关者社会性主线下,建立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四项职能的一级指标以及之下的十六项二级指标。根据CSRE指标体系框架指引和有关部委指导性标准,在企业调查和专家访谈基础上建立了纺织行业CSRE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试算了三家纺织企业的CSRE综合水平。实现CSRE指标体系目标的制度建设应从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建立公平的CSRE评价组织和规则体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资源环境代价过高问题已经成为掣肘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偏离我们“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引起了国家、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资源环境监管职责的落实:环境监管失职将受到严惩。但依笔者见,由于种种违法乱象的背后几乎都有政府的“身影”:或者存在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不善的问题,或者存在政府的“藏私”目的,故过度依赖司法化的途径难以彻底根除资源环保的乱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从源头上抓资源环保才是良策,即应从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执法抓起,促使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在资源环境领域能够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社会管理,真正成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环境质量责任缘于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及环境公共信托理论.新环保法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之规定提到总则之中,增加了政府多方面的职责,确立了政府环境职责的初步框架.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地方政府职责多,中央政府职责少;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政府职责碎片化,领导、支持、协调职责不突出;监督与问责权限被削弱或取消;弹性职责多,具体措施少等.为落实环保基本国策及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庄严承诺,需要做到:将中央政府确立为环境质量责任主体;建立较为明确的、合理的府际职责分工体系;加强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协调责任;恢复上级政府的处分权力;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制度、交易成本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交易成本对制度演进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在对社会责任提出本质的定义后 ,探讨了必要交易成本和它的关系 ,并在这个基础上 ,分析了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的制度为什么必将趋向这一共同的社会责任 ,最后 ,揭示了交易成本在这种趋同中的本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误区与环境保护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应澄清以下理论误区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论争 ,不应过分强调自然或人的客观、主观立场 ,应将两方面统一起来。只有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 ,由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时 ,价值才显现出来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均停留在一般意义上抽象谈“人”。在人的存在形态不变 ,人自身不改变 ,仅依赖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 ,而不在实践中改变人自身 ,是不可能走出“人的困境”的误区 ;同时 ,应把“事实”与“价值”区分起来 ,避免陷入混淆“是”与“应当”的逻辑悖论。环保实践应以“生命价值”为其伦理基础 ,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中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调整好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