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春秋麇国古墓铭文的考古,认为“缰国”就是春秋时代分郧县以西的古绞国。古绞国属姜姓。叔美自作食的时间当在绞楚城下之盟以后不久。不同意“缰国”、“绞国”对举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春秋》统计资料为样本 ,建立并检验了描写春秋时代华夏集团受围情况的数学模型 ,依据模型探讨了围城战频繁发生的主因 ,推论了“历史的复原”和“史学的积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于江“与、及、并、和”是一组意义相近的虚词,它们分别在汉语的各个历史阶段被频繁地使用,直至现代。本文从历史语法的角度,对这四个虚词在30多种文献中的发展演变逐个加以考察,并对“与”和“及”、“并”和“和”略加辨析,说明...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世子制度是春秋时代统治权力继承的典型模式,周代宗法制从世子的确立及后天保障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规定。但西周晚期以来出现的自上而下破坏正常的统治权力传承秩序的现象,对世子制度带来严重冲击,使其解决统治权力继承问题的效能逐渐丧失,进而引发了春秋时代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荡,并导致社会政治重心不断下移。  相似文献   

6.
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的观点本质上是一条思想延伸路线,而不是纯然的艺术理论。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原始诗性智慧的天然联系。兴辞的艺术手段里包含着象辞的诗性思维特征,在思想上与原始思想相传一脉。盛行于春秋时代的广泛的“用诗现象”是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是重要的思想训练。孔门诗教的深层意义是思想方式的培养,由此形成了古典哲学“深于比兴”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左传》所涉及的部分女性为切入点,关注春秋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观念,展示女性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城邦社会。中国古代的城邦有其自身的特征,目前学界的分歧主要源于是否以希腊城邦为标准及其对城邦涵义理解的差异。中国春秋时代的城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既具有希腊城邦社会的一些特征,又有基于春秋社会现实的地域构成、社会阶层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春秋外交辞令,或雄辩滔滔,理直气壮;或声东击西,隐晦其说;或刚柔并济,绵里藏针;或言近旨远,辞浅义深,显示出很高的语言艺术,体现了春秋时代辞令文学的语言风格。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文言虚词源流初探周绪全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习古代汉语时,非下苦功掌握文言虚词不可。文言虚词具有虚而活的特点:所谓“虚”,就是其词性和意义均不及实词那样具体、实在;所谓“活”,就是用法灵活、多变。这就造成了虚词比实词更加纷繁复杂的...  相似文献   

11.
孔颖达的语辞说──兼谈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人孙良明汉语虚词研究,源远流长。如《公羊传》《谷梁传》解说“春秋书法”已表现出对虚词用法的说明①,宋代开始,“虚字”术语厂为使用②。两汉到唐以前的典籍中也广泛的涉及到虚词问题,有相当丰富的虚词解释材料。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2.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①。”又说虚词“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由此可见,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大到一篇文章,小至一个句子、语气表达、前后承接等都需要借助于虚词。虚同的词法纷繁复杂,又是不太容易把握的。清代阮元在《经传释词》的序文中写道:“经传中实同易训,虚词难释产”可见虚词有其难解的一面。特别是古汉语虚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突出,因而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真正含义,首先要了解这个虚词的基本用法,词义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史,以案例讨论的方法,重点介绍和讨论了春秋时代战争中若干重要的战争中体现的战争法规则,包括战争权利规则、战争行为规则和战争责任规则.春秋时代战争法洋溢着传统和变革的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法历史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霸”即“伯”,即争当“诸侯长”。历史上,虽有孟子等儒者对春秋史事评价过低,但孔子作《春秋》记载春秋大事,对齐桓公、晋文公主盟之事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并从这段历史中发现政治智慧与思想之光,以“大义”和“微言”形式总结其中的经验。“大义”主要有:“尊王”“尊周”,反分裂;“选贤与能”,天下为公;天下治理,“会盟”共商;倡仁道,鄙诈力等。“微言”主要有:“大一统”;“通三统”;“张三世”;新“夷夏”观等。《春秋》“大义”和“微言”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和价值,可以进行现代性阐发与转化: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推举贤能理政;文化上,促进文明交流与民族融合,维护文明延续发展与民族团结等,这些在当代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历时和共时比较的方法,探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自”、“复”、“见”三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16.
论西宁话里的虚词“lia”都兴宙在以西宁话为代表的青海方言里,“lia”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虚词。现代西宁话中,虚词“lia”的使用频率很高,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十分复杂,它的用法也表现出十分突出的特点。因为没有相应的汉字,有些记录西宁方言的书面材料里把这个...  相似文献   

17.
一般逻辑教科书认为:“一般说来,虚词是不表达概念的”,因为虚词“只有语法上的意义,它本身并不表达概念”;又认为:“也有一些虚词是表达概念的”,因为“这些虚词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把具有“语法上的意义”作为“虚词不表达概念”之说的依据,而把“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作为虚词表达概念之说的理由,这是欠妥当的。因为“语法上的意义”与“反映了事物之间或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变迁,学术上官学让位于子学,思想上则民本思潮取代德政论而为时代意识之主流。所谓民本,概约而言,民为社稷之本,民为争战之本,民为霸政之本,民为神之本,民为君之本。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民本思潮是西周德政论思想向孔子仁政思想演变的一个中介环节,从社会史的角度看,民本思潮乃是春秋动荡局势的思想缩影,它忠实地记载了社会变迁的客观历程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代,在贤臣大夫的谏君行为中,有一种以“臣闻(之)”和其他“自称+闻(之)”等领起的征引现象,可称之为“闻言”。这些“闻言”大多具有常理性质,均是以第三方权威话语的形式出现,实为贤臣大夫试图通过“重提”礼乐社会中的贵族共识,来建构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而捍卫礼乐制度的政治表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这种征引现象是三代咨议和谏言传统的衍生,根植于施舍聚民、以家代国式的中国早期国家产生方式。虽因时势与说服对象的不同,征引“闻言”会产生不同效果,而且“闻言”呈现出渐次退场的态势,但其价值并非仅限于当时。作为早已存在的公共话语,“闻言”借由贤臣谏君的特殊场域被“重提”与阐述,加之史官在场载录以及后续整理、保存、传播的助力,明确了其作为公共话语的重要价值,进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经典化,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一般情况下,“敢”和“能”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前者强调主观上的积极性,后者着眼于客观上的可能性。但是,在古代文献上,有些“敢”字却不表示主观上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客观上的可能性,意义和用法与“能”字相当。“敢”字的这种用法不见于迄今为止出版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故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