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非决定论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主要有:其一,意识形态的偏见;其二,对规律的诠释狭隘化;其三,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绝对化;其四,混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论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尔在其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 ,借助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指出了社会的未来无法预言 ,提出了“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辩证地认识波普尔的这一理论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波普尔否定历史决定论的论据,可以发现其失误的关键点在于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而展开了对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如何并行不悖的思考。借助于马克思在提纲中对之前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错误的总结,启示我们应摆脱直观的和抽象的思维模式,立足于感性对象本身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正视二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对历史决定论作深层次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卡尔·波普认为 ,规律应满足普适性、重复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而社会历史具有非普适性、非重复性和不可预测的特点 ,因而不存在社会历史规律。波普的这种看法是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机械规律观为尺度得出来的 ,而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告诉我们 ,规律是普适性与非普适性的统一 ,重复性与发散性的统一 ,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试析波普否定"历史规律"的推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客观进程,从而导致了历史过程无客观的规律性。他坚守线性因果规律观,否认趋势是规律的特殊形式,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可能性。他认为规律应该具有普遍有效性、重复性、可检验性,然而人类历史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单一的历史过程,历史科学中的假设是对特殊事件的猜测,是不可检验,不可证伪的,所以没有一条贯穿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他还给出了由“纯粹的逻辑理由”可推知历史无规律可循的逻辑论证,但他的说法却难以自圆其说。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纯逻辑理由”等方面分析波普否定“历史规律”的推导模式,可以发现因波普将证伪主义方法论、因果律和知识的作用绝对化,使其否定“历史规律”之说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之上的历史决定论。它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它既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也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点,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批判地看待各种历史非决定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波普把历史决定论作为一种方法进行批判,他用以批判的武器是假说法;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以事实、价值的分野和科学分类为基础;理论科学关注普遍规律,历史科学关注独特事件的解释。他认为历史决定论错误地使用了物理学的概括法,历史只是价值领域,历史没有规律,历史科学的方法是零点法。然而他的批判形而上学性明显,不能驳倒历史决定论。  相似文献   

8.
全面而科学地解决历史必然性的问题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巨大贡献。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普遍关注和探讨推动了这一论题的不断发展 ,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全面的历史的研究与分析 ,因此对其基本涵义的科学诠释存在着理解上的差距。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内涵的分析与阐述 ,深化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上的这一论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卡尔·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提出的整体主义、渐进方法和社会发展规律等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批评,指出波普在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责难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西方历史决定论者承认社会历史有自在客观性规律;历史非决定论者否认社会历史有自在客观性规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历史规律作自在客观性的规定和理解是其争论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从自为客观性的角度理解社会历史规律,并为之提供了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波普尔认为 ,社会历史不存在客观发展规律。波普尔试图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差异性 ,社会现象非重复性、人为性特点入手来否定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 ,这是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规律性。波普尔把科学知识视为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颠倒了社会实践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波普尔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的错误根源在于它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创,历来遭到各方的攻击和责难。卡·波普尔从历史事件的独一无二性、社会生活的双重复杂性和人为性来否认规律的存在,认为社会发展存在的只有趋向,并无什么规律可言。然而,卡·波普尔仅仅看到历史事实的一个方面,他没有脱离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窠臼。历史主义从来不否认历史事件的独一无二性、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为性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趋向,因为这些正是历史规律存在的现实根据。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决定性和选择性以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离开任何一方去研究历史都将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波普将历史决定论划为反自然主义学说和泛自然主义学说两类。在对二者作了详细的定义后,又进行批判,认为二者都不能成为科学理论。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历史决定论中的反自然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著作中提到的能动的历史观。笔者将本书中波普反对能动的历史观的理由进行了归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波普站在唯科学主义的立场来否定马克思关于具体社会问题和趋势之思想的合法性,是一种标准的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4.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者对以往的文本观进行清算,不满旧历史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形式主义的文本中心论、接受史的"视界融合"和解构主义的文本游戏观,而力图恢复文学的历史维度,建构新的文本观: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互文流通性。值得注意的是,新历史主义的文本观难免存在局限,如陷入历史不可知论、迷恋历史碎片、忽视审美性。从中引发关于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叙事的宏观与微观、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等问题,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概念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波普的社会科学概念有三个基本的规定性:有限理性、规范律与自然律的结合、科学理性与自由民主的某种统一。波普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方面是规范主义的,与传统科学概念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开放性的能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本体和波普哲学思想的特点。波普的这一概念突出反映了整合西方理性传统与自由民主传统的尝试,也反映了社会科学领域科学与人文相互结合的某种趋势,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哲学”学科产生以来 ,有关该学科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有所争议 ,迄今未获定论。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史料的选择、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法、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分别等内容。本文就有关这些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作一总结并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历史观与治国论的视角探讨老子的道德论,可以发现老子的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是依五行相胜的框架建构的;他对礼治社会的抨击及其对无为而治的理想的道治社会的憧憬,以及他在治国方面提出的种种设想,无不浸润着道德之义.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根据对世界形势和革命进程的分析,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观。其内容包括: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体系性,世界体系有“中心”与“外围”的差别,资本主义世界存在“总危机”并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于“世界革命”,社会主义的实现首先在于“一国建成”,世界历史中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斯大林的世界历史观具有内容和影响上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也要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和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应该扩容更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间对话互补关联的研究。新历史主义在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历史表述的非连续性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等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对话商讨,它将历史诗学推进到叙事历史诗学阶段,造成当代文艺观念的深化与"问题化",成为导致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层出不穷的深层动因。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对其超越与局限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