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言"对人的本真情感和世俗欲望的张扬引起了小说审美机制的一系列变化,促进了小说叙事艺术的提高,使反讽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策略."三言"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叙事文本因内容自身的悖谬而生成的反讽和因本真情感与因果报应的结构形式之间的不协调而生成的反讽."三言"反讽效果的生成,是与晚明独特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它体现了作者非常矛盾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随着父权等级制度的建立,男尊女卑的传统儒家女性观也逐渐形成.反映到文学中,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明代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从"附属"到"独立"的转换,女性形象的塑造也随之完成了从"歧视"到"赞美"的转换."三言"正面描写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论"三言""二拍"的情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特 《江淮论坛》2005,(3):145-149
"三言"二拍"非常关注男女两性关系问题,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情爱观一方面严厉批判各种性错乱和性放纵行为;另一方面对男女之间正常、健康的情爱持肯定态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既是小说作家对时代风气所作出的反应,也寄寓着他们对两性关系问题的严肃思考男女之情是天然的,应该得到承认,但又不是纯粹的个人性行为,必须受道德理性的规约.此外,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人的情欲还应该有所节制.对于两性关系问题,冯梦龙、凌漾初在欲、情、理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他们的情爱观代表了晚明文人进步的情爱理想.本文通过作品--时代--作家这一线索对"三言"、"二拍"的情爱观作一比较细致、深入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及的冯梦龙"三言"中的家庭文化生活,包括消费、娱乐、婚姻三大内容.明清时代的商品经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发达,由此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对当时的家庭文化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小说作者把家庭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把家庭文化生活作为人物的行动线、结构作品的情节线,并以此展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笔下有着众多的觉醒女性,虽然这客观地表现了明代新思潮下的人性觉醒,但这些形象的塑造并不表示作家高举人性解放的大旗主张解放妇女。冯梦龙无意探讨中国女性的真正出路,而只是借"情"的理论教化苍生,以达到其"补天"的诉求。小说中女性的觉醒更多的是下层知识分子对封建等级制的反叛及其强烈政治参与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论"三言"在叙事方式上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言"将原本偏重时间一维的说话艺术发展为时空并重的小说艺术,它使小说具有了空间感、逼真感.这一艺术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应归功于"三言"在叙事方法上的杰出造诣一是叙述者以客观叙述为主,以主观叙述为辅的叙事态度;二是叙述者对叙述视点的灵活运用.在进行客观叙述时,叙述者交替运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显示了极强的叙事才能,取得了多种审美效果."三言"的作者凭借丰富的创作经验,变换叙事的态度和视点以凸显小说形象,吸引读者注意力,召唤读者的审美参与,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陈曦 《社会科学家》2006,(Z1):217-218
"三言"、"二拍"中的不少篇章描绘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尼姑和女冠(女道士)形象,她们个性格鲜,心态复杂,或放纵淫欲、追逐爱情;或行侠仗义、成人之美;或冰清玉洁、永遁空门,富有时代气息,是晚明社会的一个侧面反映,具有复杂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胡风“三十万言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万言书"整体具有浓重的愤激、驳诘情绪,但又有明显的文学理论批评色彩.其中第二部分<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思路设计相当大器,思辨力强,由三个板块组成:在第一板块中,胡风调动现实主义理论修养,驳斥了林默涵、何其芳的攻讦,甩掉了他们强加的理论"原则"帽子;在第二板块中,则在理论细节上进行申辩;在第三板块中,胡风主动出击,对林、何的理论批判鞭辟入里、咄咄逼人,理论批评自由舒展.他不无情绪化地归纳出林、何批评思维方面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名噪一时的"五把刀子"说.胡风的理论批评固然有力,但似乎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倾向,他对"题材决定"论的指责可为著例.  相似文献   

9.
三言二拍在明末以后的戏曲、小说作品中被大量改编 ,据笔者统计 ,共有86篇拟话本被改编 ,出现 1 2 5篇嬗变之作 ,主要是集中在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品。与原作相比 ,嬗变作品存在明显的文人化创作倾向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文本创作重心和表现对象的文人化 ;关注文人话题 ;注重社会教化功用。这一创作倾向的出现是与实学思潮的熏染、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现实影响等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婚俗小说是话本小说中独特形态的婚姻题材小说,它不同于婚恋小说.婚恋小说以“写情”为本,彰显真情的意义;而婚俗小说则以“写俗”为本,强调礼俗秩序.婚俗小说依托相应的婚俗观念、婚俗程式构筑情节,展示社会生活,表达作者观念.依据话本小说故事情节对婚俗观念或行为的不同结构方式,可以将婚俗小说分为因俗生事和依俗结撰两种类别.  相似文献   

11.
侠与情是文学的两个分支,在各自发展中逐渐走向交汇、融合,但在宋明时期却停滞甚或倒退了,这可从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作品中略窥一斑。在《三言》《二拍》有限的侠义小说中,很少有涉及爱情的篇什。即使就这部分侠义小说而言,爱情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但总体上是缺失的,这又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侠文化本身以及话本小说分类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宋代儒学的全面复兴,使屈骚精神中不合儒学《中庸》的言行受到贬议,从而表现出屈骚精神在宋代的缺失;而宋代朋党之争造成的处穷群体的存在,又使宋人对屈骚精神的政治与社会价值产生认同,从而使屈骚精神得以修复。文化与政治的合力使宋人在对屈骚精神排斥与吸纳的过程中,又对屈骚精神进行了重新建构,使屈骚精神在宋代适应了儒家文化的要求与宋人的审美趣味,从而表现出宋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陈心浩 《晋阳学刊》2008,(5):108-111
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既相互区别,又互相重合。明清小说评点家在评点小说的过程中,往往借他人之酒杯,消己胸中之块垒,体现出强烈的诗性精神。但同时,他们又自觉地从小说创作规律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层面上揭示出小说的本质特征,体现出积极的文学精神,并且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达到了高度的圆融统一。  相似文献   

14.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天下财赋仰给于江南,而江南财赋全资水利,因此水利之于明王朝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明代水利撰述呈现出突出发展的态势.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明代水利撰述具有数量多、注重实用、批判性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又和明代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实行的右文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兴盛、士人关注内心生活的价值取向等,为士人们书卷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时代背景.书卷精神典雅脱俗的审美品质渗透进士大夫们的生活,作用于他们的文化素养.成为他们审美活动的总体氛围,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创造与欣赏.而作为时代审美主体的士大夫的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倾向,自会影响时代的审美思潮.于是,在士大夫书卷精神的影响下,宋代山水画呈现出诗化的倾向.在意境层面实现了与诗歌的相通.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夏 《晋阳学刊》2006,3(4):64-6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缺乏深度的哲学——人学思考,在这一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由根基处阐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须从人的发展视角入手。马克思哲学不仅设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人文意义,而且确立了与之相关的科学认识。建构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理解并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应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导向。  相似文献   

17.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医学教育要克服传统医学模式中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的现象,积极探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途径,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8.
宁晓洁 《学术探索》2014,(4):101-104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表现在多个领域之中,人文精神归根到底就是有关于人的关注和思考,在笔者看来与人文精神表达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文学创作中对于人的关注,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外在表达,是人独立思考的固化形式。本文即是在探寻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人文精神构建基础的分析之上,从中西方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轨迹中对中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探究,分析其人文精神侧重和表达的不同之处,以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明朝在 140 6年 (永乐四年 )派兵占领越南 (安南 ) ,设置郡县 ,宣德二年 (142 7年 )撤出。在 2 0多年的统治中 ,明政府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在越南的统治。尽管这些措施曾经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很大损失 ,但对稳定当时安南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 ,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也更加有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双方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掌控着国家治理的权力,成为社会中独特的一个群体,然而公务员并非天然的就具有公共情怀,公务员也具有私利性的一面,届时培养公务员公共精神就成为重要的课题。我国学者从思想和法律制度、自律和他律、监督和激励、正向和反向的多管齐下等方面研究了培养公务员公共精神的路径选择和发展向度,然而我国对于公务员公共精神培养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层面,还需在多角度创新、深层理论分析上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