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现在谈论西方经济学的危机已经不是时髦话题了。无疑经济学正经历一个发展中的“非常时期”。70年代以来,大量失业和加速度的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两难局面,使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以及它们的“综合”——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面临深刻的危机。早在60年代,主流经济学就已经受到来自左的(新剑桥学派)和右的(货币主义)的强大攻势,但是,在这场激烈的混战中没有一个派别可以稳操胜券。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使得制度学派迅速复兴  相似文献   

2.
笫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新剑桥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和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逊、托宾等人之间,展开了论争.由于萨缪尔逊任教的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之一、已故的美国著名凯恩斯主义者汉森任教的哈佛大学,都座落在美国波士顿城附近的剑桥地方,所以西方学术界把他们与罗宾逊等人之间的争论,称为"两个剑桥之争".由于罗宾逊和萨缪尔逊都自称是"凯恩斯派",而且围绕着凯恩斯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是指本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经济学流派和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现代凯恩斯主义(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托宾、琼·罗宾逊、卡尔多等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哈耶克、罗宾斯、罗普克、缪勒──阿尔玛克、艾哈德等;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包尔丁、海尔布罗纳等。此外还有瑞典学派、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以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可以说学派林立,学说纷云。如果只考虑其政策主张或趋向,可分为两大经济思潮,即国家干…  相似文献   

4.
一、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方法论基础A.艾希纳撰文论述了近数十年来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形成以及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许多潜在过程.正如作者指出,这些过程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社会上对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理论日益不满.尽管有过所谓"凯恩斯革命",而这一新古典主义学说依然是正统经济理论(经济学)的基础.艾希纳的文章对一些关键性的方法论问题作了论述,特别强调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于基本经济问题研究的意义.然而,我们认为,关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新学派形成的原因及其在总的结构中的地位问题,仍有必要加以补充,并对其基本的理论研究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宏观经济波动:重大论争的回顾与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要回顾自凯恩斯以来 ,各主要宏观经济学派老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新古典宏观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关于宏观经济波动原因的重大论争 ,并给出笔者的评论。论争的焦点集中于 :短期中价格与工资是否灵变 ,从而宏观市场是否能够连续均衡 ,货币是否中性 ,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达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换关系是否存在等等。其中 ,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至关重要 ,当代的宏观理论进展主要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1984年日本发生了一场经济政策论爭。凯恩斯经济学派极力主张改变现行的紧缩政策,转而实行膨胀政策,恢复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思想上的主导地位;反凯恩斯经济学派则针锋相对,主张坚持紧缩政策,以民间为主导推动经济发展。为了便于研究这一新的动向,本文拟从经济政策角度,对凯恩斯主义和日本经济的关系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主义"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出笼以来,一直被资产阶级吹捧为什么"凯恩斯革命",当作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灵丹妙药".然而实践表明,采用凯恩斯主义不仅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反而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危机严重起来.近年来,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派为了进一步挖掘凯恩斯的武库,提出重新评价凯恩斯,认为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有一些"新的分析因素"遭到了忽视,企图把凯恩斯主义推进一步.对于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这一新的倾向,《每月评论》(1977年4月)发表了这篇专论,予以驳斥,指出企图用凯恩斯主义去挽救资本主义危机只能是一种"幻想与错觉",而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出现"一个为使用而生产取代为利润而生产的社会".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提到了这种原则高度,反映了美国激进经济学派的激进观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应对危机.事实上,战后日本实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萧条期以及本次金融危机时期.实践证明,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复苏,但与新自由主义一样有利有弊.最新经济数据表明,受强劲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刺激, 日本经济已经触底,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日本将面临严峻的疗伤任务.  相似文献   

9.
从微观基础研究到宏观基础研究:后瓦尔拉斯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微观经济学经历了三次融合.在微观基础研究中,新古典主义把预期形成机制理论作为连接宏微观经济学之间的桥梁,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通过工资-价格粘性的原因解释和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分析来构建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他们关于代表性主体、理性、均衡以及协调问题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早在宏微观经济学分立之初,凯恩斯对这一问题就有所关注,西蒙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制度上来研究宏观基础,其协调失灵学派还提出了协调失灵理论.对宏观基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瓦尔拉斯主义,其学者指出,具有有限理性的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经济系统方程具有多重均衡解,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但宏观制度的协调功能会使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后凯恩斯主义的由来和发展──漫评《后凯恩斯主义》程秋珍凯恩斯(1883~1946年),20世纪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他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和主编《经济学杂志》,是经济学方面重要的、影响深远的国际知名人物。他写过许多论文和专著。但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著作则是...  相似文献   

11.
一、对制度学派的新关注80年前,自T.凡勃仑发表《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科学?》始,美国的制度主义运动已有悠久的历史。80年来,这个运动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制度主义运动由于当时凯恩斯经济学占统治地位而逐渐走下坡路。近年来,人们对制度经济学似乎又重新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部分是因为受了J.加尔布雷思和古纳·  相似文献   

12.
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轨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货币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战后至 80年代初是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时期 ,主要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80年代是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时期 ,主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 ;9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的“折中”时期 ,主要是采用灵活微调的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起到积极地指导、控制和调节的作用,因而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运用。本文试对战后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做一初步探讨。一、日本政府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和体系日本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的理论依据是西方流行的新老凯恩斯主义和新兴的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通过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4.
凯恩斯经济学中有两个重要部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是凯恩斯主义关于失业的错误观点和凯恩斯主义对过多储蓄的未经证实的惧怕。失业问墨凯恩斯失业理论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时期形成的,那时失业率高达25%,其中许多失业人员一年多都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在此情况下,凯恩斯认为,失业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而不是工资率过高或市场刚性。凯恩斯主义认为,应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增加需求,以此来降低失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一个概略性的看法,并且指出它与传统凯恩斯经济学的异同。凯恩斯本人对经济如何运行曾有一个新颖的、著名的观点。他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企业家的行为:他们被“乐观的情绪”所驱动。但是当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体系时,上述观点变为一个简单的模型,从而倒回到早期的思维方式中去了。我们坚决主张他的上述观点,这个观点在他的一些重要文章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它比正统的凯恩斯模型更有助于理解失业和经济周期问题。一、凯恩斯主义的某些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新保守主义是近15年来资本主义适应当代世界的新环境的深刻过程中出现和确立的。就资产阶级的宏观经济理论而言,这个过程表现为重点放在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与上的凯恩斯主义学派与鼓吹自由市场与竞争的“长处”的贷币主义的新自由派之间在70和80年代越来越明显地分道扬镳。今天在经济理论领域里唱着保守派调子的新自由派和货币主义者,主张利用货币和信贷杠杆,作为“医治”凯恩斯主义方法所不能消除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失业、通货膨胀、危机,加强财政资本、跨国垄断资本在本国和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美国货币学派领袖弗里德曼夫妇,于9月下旬访问我国。他们是一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的。美国《货币》杂志1980年5月号发表的这篇文章,是本文作者访问他们的谈话节录,原题是《弗里德曼夫妇的一些忠告》,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是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大师,他最有影响力的成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将基于不完全信息和预期的微观经济分析引入到宏观的就业理论与工资和价格动态上,从而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就业与供给方面提供了一套"微观-宏观"分析方法,阐释了非均衡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战后美国财政政策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财政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战后至 70年代末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时期 ,主要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 7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是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时期 ,主要实施了减税和削减财政赤字等政策。 9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的“折中”时期 ,主要是采用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最终使美国经济在 9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新韦伯主义”学派为西方社会学中冲突论学派的分支,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一起构成70年代以来冲突论学派的两大基本阵营。5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侧重功能主义;进入60年代,冲突论学派因更能解释社会和教育的变化而取而代之。冲突论的开山鼻祖,在西方被确认为马克思和韦伯。这一学派共同采用冲突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70年代初,这一学派逐渐分化,始形成“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两大分支。“新马克思主义”偏重以社会政治、阶级结构的观点看待教育的作用,而“新韦伯主义”的出现则是对“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