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家情结”与萧红的生活和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家情结”与萧红的生活和创作王维国“萧红是寂寞的”①,茅盾以大批评家的锐利目光一眼看透了萧红。这一深刻之见曾为不少研究者所津津乐道,并对萧红寂寞的原因做了这样或那样的探讨。我以为萧红的寂寞是一种无家的寂寞,萧红寂寞的深层原因是其内心长久不得排解的无...  相似文献   

2.
刘艳 《齐鲁学刊》2006,(3):98-102
萧红终其一生陷于孤独与寂寞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生死场”上的孤独体验。正是对这种过于沉重痛楚的生命孤寂体验的承载,使萧红可以从自己的女性立场出发,感同身受地唱出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展现出女性孤独而无望的生命存在,透露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尤其是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在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岚 《江汉论坛》2003,(12):55-57
"寂寞"是阐释萧红生命状态和写作文本的于个共名话语.本文从萧红个体生命经验与小说叙述的对应阅读入手,认为极度单纯的内在诗人气质和纷繁的"他性"世界之间的深刻冲突,造成萧红短暂于生中的寂寞心境以及游移于文学史上的边缘状态.萧红从个体生命经验和人道主义开始,赋予"寂寞"一种坚实的"为人生"的质地,实现了她相对闭抑的个人经历与开放的叙述结构的统一并延伸.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5.
仇立颖 《理论界》2012,(12):90-93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及创作意图有关,可通过作者使用的风格策略得以彰显。《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本文拟将《呼兰河传》纳入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回忆这一心理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通过分析作品中两种风格策略———认知性辞格与副词"就"的高频使用,将《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与语言体制结合起来,以期对萧红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出自己的概括:童真稚拙而不失成人理性。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为其他任何人所无法取代,而且越来越被世人所看重的地位.正如我们要深刻地了解沈从文的作品,就不能不了解他独特的创作题材——湘西的风土人情一样;要深入地理解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就不能不了解他独特的创作视角——即在“现实”和“梦”中神游.也许是因为沈从文过多地留恋过去而不愿返朴归真,过多地憧憬未来而又感到难以实现,不能不立足现实却又总是格格不入,所以他才总是神游在现实和梦幻之中,因而也产生了他独特的创作心态——寂寞和孤独.“寂寞有助于深思,有助于想象”.寂寞和孤独,也有助于他梦游古今,梦游未来,展开神思的翅膀,翱翔在个人创作的自由天地.独特的创作题材,独特的创作视角和独特的创作心态,成就了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风格,也构成了沈从文富有个性特色的文学创作观.那么,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题材是怎样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观的?沈从文为什么甘于寂寞和孤独,为什么乐于神游在现实与梦幻中建造他的“希腊小庙”?这些正是本文试图用文艺心理学方法去解决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实际上也就是对沈从文富有个性特色的文学创作观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晓娟 《江汉论坛》2003,(11):118-121
萧红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文化构成和文化影响也是多方位、多层面的.萧红不仅仅只是一个天赋型的作家,她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现象,她注意借鉴和吸收与自己风格相近、创作意趣相投的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将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再造就完全个性化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8.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童年经历对萧红一生创作影响非常深刻,无论是对乡愁的书写,对"家"的渴望,还是对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独特思考,都充分体现出童年创伤性体验对她内心情感世界的深深触动,从而也导致她最后与左翼文学的关系日渐疏离,在生命旅程的最后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和生存压力艰难地返回童年的栖息地,使精神回归故土,创作出属于萧红的文学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刘艳萍 《山东社会科学》2012,(7):181-184,35
根据现实的观感和作为"苦难的缪斯"的亲历体验,安娜·阿赫玛托娃与萧红在文本中描写了大量的死亡图景和死亡意象,其创作均呈现出沉郁、冷寂与悲凉的格调。然而同样面对死亡主题,两人透视的角度和态度有着显著的差异。阿赫玛托娃以一种"乐死"的超然姿态承受并消解了死亡,进而获得了心灵的净化;而萧红则仿佛一位心理医生,用人性的"手术刀"解剖人的灵魂,从中挖掘出潜藏在人意识深处的痈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两位同时代却不同国度的女作家的创作同样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诗在思想内容上,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反映了诗人生活道路上的苦痛和寂寞,以及对人性美和对祖国的热爱;在艺术上,求新求变,其诗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清新自然,真切感人,境界优美,意念含蓄,是现代诗歌文苑的上乘之作。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新 《理论界》2015,(2):132-135
关于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家庭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较为广泛和定型的舆论是,她有着"恶毒"的父亲,缺少爱的家庭,为着与封建家庭的决裂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并因为个人生活的不幸而推及反抗一切压迫者,因此成为抗日文学的旗帜。这样的论证前提就不够扎实,即萧红的童年、家庭并非恶毒无爱的封建家庭;论据也不够充分,即萧红是个被祖父娇惯坏了的任性的小女孩的一面都被研究者们所忽略;抗日文学的旗帜这一结论也自然有失偏颇,无法涵盖萧红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因此,要更准确、深刻地认识萧红的文学成就,需要对萧红"不幸童年"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还原一个聪明、任性、执着追求生命能量自由挥洒的青年女性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立论,探究其成年后文学创作思想深刻、艺术独特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马云 《河北学刊》2001,21(1):21-25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讲演》是萧红创作中较为殊异的一篇小说。借助于对小说主人公情态和心理的分析 ,可以  发现作家自我的身影 ,这对于把握萧红的创作个性 ,进而透视其创作过程以及在整个左翼与抗战文坛的地位与心态颇有价值。同时 ,这一分析也留下了左冀与抗战文坛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6.
李昌懋 《理论界》2023,(3):87-94
萧红的哈尔滨“俄罗斯元素”书写,更多依赖女性的视角,前期是作为俄罗斯元素(等于地方性现代元素)不成功地展开客体的女性,后期则是作为现代主体的女性,同时也逐渐激活了阶级分析的维度,从而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对自己笔下俄罗斯元素的“认异”到“认同”。不论是“认异”还是“认同”,对于萧红和东北流亡作家群来说,俄罗斯化的都市哈尔滨,正是他们文学活动的起点,也是他们政治生命的起点;他们的那种因为直接对抗日本的统治而产生的强烈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在被塑造、表达和传递时,却往往要借助东北一地的地方风景;无论是左翼文学运动更期待于他们的关东乡土,还是他们自己魂牵梦绕的都市哈尔滨,都为他们提供了写作、抵抗和思考的深厚资源。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  相似文献   

18.
易惠霞 《船山学刊》2004,(3):128-131
就现代童年母题而言 ,萧红无愧为“集大成者”。萧红她将艺术的触角深入到呼兰河人的集体无意识结构中 ,同时也深入到自己的个体生存的无意识领域中 ,从而赋予童年母题文学一种独特的内在精神 ,将现代童年母题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意义境界。  相似文献   

19.
崔向敏 《兰州学刊》2010,(6):182-18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文章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早期乡土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这种散文化结构给萧红小说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学洛神"萧红的绝笔,短篇小说《小城三月》展现了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深厚的艺术功力。立足于萧红艺术世界的终点,并将其置于中国绘画美学的视域中进行尝试性的解读,以期为进一步理解萧红小说的深度意蕴提供一个意义性的依据,并藉此显幽烛隐,挖掘萧红小说创作深远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