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土地利用协调度的研究可以综合分析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了解土地利用现状,挖掘土地发展潜力。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功效函数和协调函数,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系统评价宜宾市土地利用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利用总体协调度较低,其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系统为比较协调,环境效益系统为基本协调,社会效益系统为不协调,但总体而言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应用基于熵值法的协调度函数模型对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表明,1996~ 2009年广西崇左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协调度C值总体呈增长态势.在协调度等级上,处于不断从不协调状态到协调状态的动态调整.基于此,崇左市地方政府应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利用土地、协调生态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土地承载着人类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在对土地的利用上,尤其是城市用地布局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市场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探索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如何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维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兰州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志春  刘江 《兰州学刊》2012,(10):190-194
建立了兰州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客观地评价了兰州新区现状年协调度与2030规划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论为兰州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不断提高,到2030年兰州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处于协调状态,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地征用过程中,存在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标准偏低且不足以预防失地农民面临的贫困,其中产权界定不清、农地价值构成模糊。据此探讨了土地价值构成,指出土地收益权价格应该包括土地经济效益收益权价格、生态效益收益权价格和社会效益收益权价格三者之和,并提出了失地农民安置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海洋经济政策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许多沿海省市在这三个方面表现得并不平衡。显然,"十二五"期间,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海洋经济政策的完善以及能否被有效实施。为此,一是完善海洋经济政策的宣达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海洋经济政策的综合调控能力;二是完善海洋经济政策主体的纵向/横向交流与协调机制;三是完善多渠道生产要素投入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就人类社会运行而言,只有让经济、政治和自然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有序系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一致,即生态美好、生活富裕、社会公正,才可保证社会发展处于良序状态。然而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合理布局与科学定位而言,工业文明选择了以经济效益为优先项,结果造成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缺失,也让工业文明的发展走进了“死胡同”。然而,“回归前现代性”“进入后现代性”以及“修补工业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均不能达成超越工业文明的文明新形态。对此,必须变革工业文明以“经济效益优先”的发展逻辑,变“经济效益优先”为“生态效益优先”,在生态文明时代重新确认自然界的优先存在性,明确生态效益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意义上的优先性,以生态效益增长引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实现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合理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最终达成社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8.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在城市化过程中会引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剧烈变化。文章以南宁市为例,通过分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土地利用战略重点促进边缘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边缘区土地利用监管力度,完善城市规划、保护边缘区的利益等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代意义的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模式进行转型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土地整治的整治对象、目标效益和路径模式,探讨中国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型城镇化结合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的改进建议。本文认为针对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亟需以"田、村"为重点,注重存量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力推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扩展资金渠道、推进公众参与、注重差别化调控,构建国土综合整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和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邯郸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采用区间数多目标规划模型对邯郸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构建区间数单目标规划模型以确定每个约束目标的希望水平及容忍限,构建辅助模型平衡每个约束目标的规划值,得出各类用地调整后的优化面积,以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合理用水量,为邯郸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晋 《阴山学刊》2007,21(3):57-61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模型,以及多度和重要度等指标,分析了包头市10年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空间格局变化、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发现,10年来包头市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而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是向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北兴镇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协调各类土地利用,并作出规划和土地资源分区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土地聚集是小城镇成长的因素,土地聚集必然打破原有土地产权基础上的利益格局。通过对上海小城镇发展情况的分析发现,没有土地的聚集,就没有上海的城镇化;在城镇达到一定规模后,土地聚集也会给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面对土地聚集带来的问题,城镇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每一寸土地。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较短时间内,社会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从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四个方面分析其对包头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周林霞 《中州学刊》2013,(1):112-116
农村城镇化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农村也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凸显、生态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要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发展的价值原则,从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体三个维度着手,确立公正的生态伦理理念,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意识,培育公民个体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农村制度体系基础和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致的价值目标,具备相互统一的推进步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梳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脉络,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驱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关乎效率与公平两个价值取向的博弈。基于这一逻辑,提出“提升效率——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利用制度创新”“保障公平——土地风险防范制度创新、土地增值收益制度创新”的二维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构建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权利发展的三大轨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权利制度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科学健全的土地权利制度应当从国情出发,遵循土地权利发展的一般规律,满足土地利用的现实需要.从人类土地权利形态的发展历史脉络来看,土地权利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轨迹,即土地权利由绝对走向相对,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我国现行土地权利制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平面权利和静态权利,未能充分体现土地利用的立体权利和动态权利.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土地权利制度建设的重心应当是立体土地权利和动态土地权利的制度建设,即在空间权制度和土地发展权制度两个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双重”快速转型且互相交织的背景下,用地数量急剧扩张,成为当前“三农”问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焦点之一.作者以东部沿海J村为例,描述其土地利用方式由家庭承包到土地入股、土地出租的变迁,认为其最终利用方式——“土地出租”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进行市场分工、规避风险的优化选择,不失为让农民获得土地级差收益、分享工业化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应该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这与土地征用管制等现行法律和政策不协调,必须建立土地出租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土地流转机制等制度的有效“跟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通过对2008-2012年5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从省域和经济板块两个视角对山东省综合交通体系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从省域视角看,山东省综合交通体系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总体趋势是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发展;从区域经济板块视角看,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较高,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协调度出现向中等水平协调度发展的趋势,西部经济隆起带处于低水平协调。研究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质效提升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能较好地反映乡村旅游质效提升和乡村振兴耦合情况,本研究选取位于民族地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雷山县、景洪市三个县(市)为案例研究地,在探讨乡村旅游质效提升与乡村振兴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旅游质效提升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三县(市)乡村旅游质效提升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三县(市)的乡村旅游质效提升综合水平和乡村振兴综合水平表现出地区差异。景洪市两系统综合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龙胜各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发展较慢,雷山县乡村旅游质效提升进程较慢;(2)三县(市)乡村旅游质效提升与乡村振兴总体呈耦合协调趋势。景洪市达到良好协调水平,龙胜各族自治县和雷山县处于勉强协调阶段;(3)在乡村旅游质效提升障碍因素分析中,经济效益是制约龙胜各族自治县和雷山县乡村旅游质效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资源品赋是影响景洪市乡村旅游质效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在乡村振兴障碍因素分析中,龙胜各族自治县障碍因子主要分布在产业兴旺维度和生态宜居维度,雷山县和景洪市则主要集中在乡风文明维度和治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