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恩·安格斯在对“人类世生态危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及其环境治理方案的反人道性,并揭示了“化石资本主义”建基于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的事实,进而阐述、证明了生态社会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扭转“人类世生态危机”的现实方案,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类世”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传承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生态思想,以及北美生态社会主义主流观念之上,创造性地借鉴了当代地球地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容量、开辟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全新视角,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理参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本身也存在难以回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鄂伦春族文化载体的摩苏昆,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因此,对于摩苏昆生态意识内涵的理解远不止对鄂伦春族生存的生态世界的线性叙事,其寓意更为深远。它是用说唱的方式探究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内部机理与外在关联。本文从生存方式的原生态保留、情感世界的原生态表达、萨满信仰的原生态存活、哲学审美观的原生态意蕴四个维度建构摩苏昆的生态意识,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的民族生态文化,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试论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已逝去的20世纪是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遭到全面破坏的世纪。在全球生态危机的紧迫状态下,关注生态环境、研究生态文化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一个中心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抛弃旧的生态价值观、建立新的生态文明的可贵和必要。藏区群众的生态观念,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势下,生态批评已成为一门显学。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世界也进入了生态批评家的视野。本文选取了凡位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进行解读,启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们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内陆草原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未尽遗失殆尽的珍贵的文明形态之一,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与发达。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草原文明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面临着委缩与消亡的命运。当我们重新审视即将失去的遗产时,令人感叹地发现了它那自然、坦荡、和谐、美好的生态内涵、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的多样性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建构,是人类每一次走向更高一级文明的必要阶梯和有效结构模式.人类从诞生到民族生态文明的形成,遵循着依生--共生的自组织策略;民族生态自由的涌现意味着多样化、多元化;民族生态美整体潜能的全面实现在本质上是跨文化对话、跨文化接触.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几十年来,国内外评论界曾对其表现的硬汉形象、虚无思想、悲剧意识和冰山理论作了充分的研究。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作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问——生态批评为我们研究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老人与海》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海明威在作品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整体生态观、揭示了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可怕后果、呼吁人类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8.
郭雪波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叙写沙漠的小说,从人与自然、人类与非人类关系等宏观视野,关注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问题。并在文学的叙事中为自然和人类日益荒芜的内心探询出敬畏与回归自然等救赎之道。与欧美生态文学相比,由于当代文坛生态思想资源的纷纭繁复,加之环境文学的定位,郭雪波小说不同文本在原因追溯与救赎之道探询的价值判断中,时有飘移与对话。  相似文献   

9.
美生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态文明化和绿色审美化耦合并进中,趋向绿色审美化文明生存与实践的科学。它在人类学生态研究的推进中,逐步生发审美生态质;在人类学生态研究与人类学审美研究的综合里,进一步完善了美生质;在人类学与生态美学的比较中,拓展了美生质,在人类生态的发展中,提升了美生质。人类审美生态质的系统生发,成就了美生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始终从事游猎生产,号称"使鹿部落",他们以其独特的驯鹿文化和优良的生态习俗,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善待自然的民族心理告诉人们,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绿色文明才是人类追求的真正文明.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传统体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背负着对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独特思考,生态伦理作为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也是人类生态智慧的结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发展。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解读体育生态伦理,实际上从新的视角挖掘传统体育现代功能的深层,是对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传承的补充。它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自然生态条件,从自身体育行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做出科学选择,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孟航 《中国民族》2013,(7):13-17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体现在许多方面,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中国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着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民族地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一个关系人民福祉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建设生态城市则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途径和具体表现形式.文章从生态文明和生态城市的内在联系入手,在探讨生态城市的特征及建设生态城市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和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最生动的阐释,也是人类在自然中理想生存的抽象概括.张泽忠老师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呈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所在.在这个诗意的家园中有作者永远怀念的侗乡风情,更其有意蕴丰富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15.
特色村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在保护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证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生态文明和谐共进达到双赢的局面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问题凸显区.政治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有助于实现生态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必须以政治文明的生态化发展为制度保障.政治文明的生态化发展主要围绕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等三个方面展开,核心是党的领导方式生态化,主体是法治体系生态化,基础是民主建设生态化.党的领导方式的生态化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方式,生成政治意识文明.法治体系生态化目标是推进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综合性的生态立法、协同性的生态执法和强效的生态司法.民主建设生态化的中心是公众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有一句名言:"森林先行于各族人民,沙漠在人后接踵而来",这一思想代表了文学家在生态问题上的忧患意识。当代湖北作家胡发云更以具体的文学实践为批判的武器,在其小说《老海失踪》中反映出如下理念:生态问题看似一个环境问题,但其本质却是一个人类应当如何善待与自己共生的各种生命,而落脚点也就是如何善待人类自身的伦理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审美作用来促进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文学和文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老海失踪》所表达的深切的生态伦理关怀,胡发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深刻反思,在人们终于觉悟到科学发展观的特  相似文献   

18.
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以及回归本土的人类学研究等范式的文化批评传统。人类学研究在“异域 /本土”之间的跨越或回归 ,人类学家具有了一种宏阔的跨文化视野 ,发现了世界上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 ,与此同时 ,西方人通过异文化反观自身 ,认识到自身文明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经历的采集、狩猎、农耕、游牧和工商等诸文明形态中,游牧文明遵循生态位原理与方法,有顺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季节变化、草原承载等尊重自然与生物选择的生产原则,敬畏生命与自然选择的生存法则而不断延续,并以其“游而牧之”生产方式,始终自觉保持与自然紧密协调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其“逐水草而居”生存方式,以虔诚敬畏与尊重生命心态,积极协调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以其“肉乳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将顺应自然与顺势而为的生态意识内化为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融入游牧文明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敬畏生命的文化意识,而显现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并针对建设草原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举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期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