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党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但是,当时农民的政治觉悟不高、阶级观念淡薄和参与意识不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不高和工作方法不当,地主富农的抵触情绪和破坏活动,都严重地妨碍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党在农村开展了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推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此后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任弼时同志针对土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提出了一系列土地改革的正确思想,如:科学地划分农村阶级是土地改革的前提;发展生产力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权是土地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党的领导是土地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等.这些思想对纠正"左"倾错误,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党富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富农约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一般占有较多的土地、耕畜、农具,他们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带有半封建性质。他们以剥削农民的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同时自己也参加劳动,在这一点上,它又属于农民的一部分。因此,在一定时期,他们会同农民群众一道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在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可能中立。但革命发展对他们不利或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时,他也可能站在地主一边反对革命。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的阶级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革命任务的不同和斗争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富农的政策。总的来说,在…  相似文献   

5.
土地改革颠覆了农村社会传统的格局和秩序,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凭借政治动员技术的巧妙运用,我党成功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传递给农民,使其形成具有明确指向的阶级意识,从而积极投身到群众运动之中;继之而起的“公审斗争”和“没收赔罚”摧毁了地主的权威,农民由此掌握了乡村话语权,成为政治活动的主体;通过干部整训,我党着力培育造就新的基层执政者阶层,希冀利用他们替代传统精英,实现乡村权力秩序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私有"的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障碍,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动力问题,因而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中国农民走过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曲折而又艰难的道路。土改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奠定了农村社会进步的基础。随后而来的农业集体化把农业拖进了经济效益极差的一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庞大的“农民工”阶层出现,迅速从几百万人上升到目前的近一亿人。农民作为新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应该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关注,而从事当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南地区的农村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变革,广大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全面小康,而且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基层民主政治同步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苏南农民生活正在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浩然同志的长篇小说《艳阳天》,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深刻地描写了我国农村在社会主义时期尖锐,复杂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小说突出塑造出了肖长春这一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英雄形象;同时,小说中还写了一个颇值得我们今天注意的人物,就是东山坞的二队生产队长马连福。他的变化,正是小生产者固有特点的一面镜子。马连福,他从出生那天起,就被地主逼得无处安身。他从小要饭,七岁就给地主放猪、扛活,后来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是共产党把他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10.
从1950年冬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广东省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本省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此次改革中,广东省积极发动农村妇女参加工作,培养妇女干部,注重男女一齐发动,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妇女对土改产生了空前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土地改革的发展,也有效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解放之初的苏南地区,由于地权形态和政治状况比较复杂,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谨慎渐进的减租政策,对农村的土地收益权进行了调整,初步动员了农民,为之后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汉代保护小农政策述论@张仁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冯昌琳$济南第十八中学!山东济南,250101~~~~~~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来自于农民非农化的需求,来自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拉力,也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的驱动。然而这些力量发挥的基础在于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利。目前“集体所有、农户经营”的土地制度,由于农民土地产权不完整,不仅使得农村土地难以流转从而限制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阻碍了现代农业制度的建立和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文章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改革方向是废除目前的集体所有形式,还权利于农民,这是符合农民需要、收益最显著而成本相对最小的制度变革途径,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14.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进一步减轻与规范农民负担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农民负担问题实质上是农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农民财产权与政府征收权的关系问题。深化农村政府改革既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既要深化农村政府机构改革,又要加快农村政府职能调整与重构农村政府行为范式,还要改善农村政府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不清,导致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虚无性,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下,各种土地权益的矛盾滋生恶化,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以及全社会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改革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较好思路--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立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具体操作方法--国家"购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集体将所得"收益"全部分配给农民-农民用所得"收益"购买国家土地的永久使用权(私有),这种交换通过虚拟交易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构造是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基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是将集体成员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对接,这就需要突破罗马法传统的所有权框架,以日耳曼法的总有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构造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总有的所有权框架中,农民集体作为所有权的主体,各个集体成员依据其成员资格而非通过他物权的设定享有对集体土地的使用、收益权,并通过民主的形式行使对集体土地的管理和处分权能。在这方面,日本运用总有理论对其入会权制度的整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农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贯穿着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分配了农业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农地"两权分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十八大以来,党继续探索土地"三权分置"、实行"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系统梳理和总结党在不同历史坐标上为农民谋幸福的基本经验,能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历史启迪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鉴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制度缺陷所引发的诸多问题,许多人基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等理由,提出应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以土地国有化或者土地私有化取代农村集体所有权制度。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涉及到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乡村权势阶层等多方利益,所有制的缺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却对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有利,作为政策主导的政府和权势阶层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不可能改变现有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成都市自2008年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来,经过了先行试点、扩大试点、建立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三个阶段。其间以土地确权为基础,逐渐建立了旨在适当增加农民和农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收益份额的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表明: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让农民在改革中普遍受益;坚持完善和强化土地集体所有制,使集体成员能按照民主程序依法管理和平等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