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2015年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来,该赛事已经成为国内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之一.该文就前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基本信息、获奖情况等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引导更多的师生关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在"互联网+"大赛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内涵,从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归纳典型经验高校相关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启示,进而从理念创新、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的层面提出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应把培养符合国家"双创"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怀化学院材料专业为研究对象,以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过程、课程项目指导及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为改革切入点,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特色,构建了"四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挑战杯"系列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都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以竞赛作为载体,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长效机制的形成.该文旨在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竞赛的特点,比较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异同,为参...  相似文献   

5.
为透视肩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任务、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目标的一流大学,在彰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影响为广泛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表现特征,通过应用EXCEL、SQL Server数据库和图悦热词分析等工具,对大赛历届获奖数据进行梳理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一流大学在以平均获奖数等为表征的获奖能力和以高质量奖项获奖数等为表征的获奖质量方面,均较其他高校具有绝对优势.同时,针对一流大学在大赛中的这种一流表现,主要从学生资源集聚和教育资源分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自2015年以来,喀什大学正式启动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讨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工作.2016年,结合我校建设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大学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内本科教学状态评估方案,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该文主要梳理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要实践,提出在组织机构、实践平台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领域选择、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情况、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对学校在"双创"上的指导需求等,分析目前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研合作是产业升级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实需要.首先,阐述了现有产研融合机制的不足,以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制特点;其次,从"互联网+双创"大赛的内涵着手,分析了大赛的社会影响力和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对产研融合的积极作用;最后,从企业和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大赛对产研融合的反哺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势.该文简单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针对大学生创业园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探索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道路,包括打造创业第二课堂、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凸显公益服务价值等.希望能够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培训,为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全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发,分析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必要性,从江苏省大学生在历届全国"互联网+"大赛中的表现入手,了解省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由发展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省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资源不平衡、实践能力较低、融资渠道、政策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从国家、江苏省、社会、高校及个人五个层面提出了提升对策,紧抓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个重要突破口,进一步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