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卫东  段美荣 《社科纵横》2008,23(4):165-166
课程形成性考核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的转化,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管理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分类,构建了以感性认识为引导、理性分析为主线、精准计算和设计开发为目的课程教学模式、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贯彻四年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从学习到应用衔接的工程训练模式等,综合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在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等方面配套落实,全面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平台,都具有深刻意义.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需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具体的模式.该文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三个方面探讨了满足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与方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组建工作室、项目化情境教学、课程考核制定等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理念,行业发展趋势与本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探索了《储运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及考核评价机制,引入信息化辅助教学和综合性实训及虚拟仿真内容,对《储运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学习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改革,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储运与仪表自动化复合型工程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各高校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材料力学课程考核模式单一且知识点少,难以考核学生的上述能力,且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持续改进.该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给出了材料力学考核模式改革以及持续改进的初步方案:提升授课教师自身的工程素养和授课技巧;凝练具有本校特色的材料力学教学案例库;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提升学生提出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持续改进课程考核机制、考核体系与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将课程思政理念与课程目标相融合,分析财会类经济法特点、确定改革内容和重点,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要求,从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教学策略制定与实施、课程考核探索与实践三个方面,优化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理念、教学实施的研究和探索,阐述了本课程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改革思路等,对课程进行全新的建设,力求提高本课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形成“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重要课程,由于该课程涉及创新创业理念、精神和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迫切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体系和搭建基于现实场景的实践项目.将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方式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通过对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和内容的整合设计,运用项目化合作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兼顾过程和结果的课程考核模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触真实创新创业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课堂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该研究以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生产与运作管理》为例,探索了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教学建设路径,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考核方式、课程策划、校企融合五个维度的建设内容.其次,围绕《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思政教学方法、教师师德师风的有机统一.研究结果也为工业工程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非常重要。该文探讨了基于“三位一体”模式的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现有考核方式的弊端,针对大学物理实验的特点,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居家物理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等内容体现在考核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体系、能力塑造和价值素养三方面的多元化过程性考核。  相似文献   

11.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凡 《学习与探索》2006,(3):165-168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包括物理意义和经济意义两种方式.在判定资源枯竭的类型以后,应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着力解决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问题.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科学地判定并实施不同的转型策略,发展不同的接续产业.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通常是来自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解释仅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全新、整体的理解,把实践概念内涵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住房贷款是居民中长期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内容.贷款利率水平、通胀率水平、房价水平与中长期居民消费性贷款水平进行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信贷利率是影响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上升刺激消费信贷的作用仅仅是相对较为明显,房产价格尽管对消费性信贷具有相关性,但是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银行贷款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消费性信贷增长之间的影响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住房公积金、建立住宅储蓄银行制度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宏观信贷调整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土地冲突,一是在城郊和沿海发达地区围绕土地征收而发生的土地冲突,二是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为农地权益归属而发生的冲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冲突,也服从完全不同的两种土地政治学.而就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之间的冲突而言,在取消农业税前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农村土地冲突的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的划分,了解农民土地权利意识的变迁,才能真正理解围绕农村土地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6.
法的本质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法的本质的界定,又必须从人性、一般性、渐进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认为,法是阶级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法本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意志本身必须受到制约,这包括两个方面:理性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内在因素,而物质生活条件则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外在因素,由此来保证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热的背后,存在着若干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存在明显的将企业年金简单化、短期化和技术化的误区。国外企业年金发展中值得认真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一些国家明显低估了企业年金计划的复杂性和职工的高度敏感性。即便是在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习惯于遵循规则与法制  相似文献   

18.
组织生活在根本上具有价值性质,对组织生活的管理是一种价值实践过程.价值冲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它内在于各种价值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的过程之中.管理价值冲突的原则是一种正义原则,针对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正义地管理组织生活的各种价值冲突,是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所有的价值冲突都存在着对组织整体发展的一般关系,都涉及所有价值主体的共同本质要求,因而存在着管理所有价值冲突的普遍正义原则.价值冲突的性质类型不尽相同,这决定了管理它们的具体正义原则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从应用统计和比较方法的角度来看,明清两代实录对东北历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修纂主体和观察视角的不同,《明实录》和《清实录》对东北历史的记录和反映出现了从远视到近观,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的差异和转换。贯穿起来看,东北历史及其地位在明清两代的《实录》里,呈现出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过程,原先朝贡的边夷成了中原的统治者,本来缺乏记载的明朝边缘转而成为清朝发祥的中心终获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20.
胡杰 《求是学刊》2013,40(2):93-99
社会组织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权利之间的聚合与表达。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社会组织的孕育和发展为社会进步与人类的文明提供了极大的助益。社会组织的起源应当从人类学的视角去寻找,亦即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而引申出了人的结社本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法律问题的正当性证明则应当从法律的基本范畴即权利和权力的层面去揭示。对社会组织的分析应当超越传统的社会学进路,将其置于权利保障、国家公权、沟通理性与善治主义的视角下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