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模式在素质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高校育人要坚持党的领导,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时代机遇,推进"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创新改革.该文阐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概况,剖析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现状及问题,明确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改革定位,即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进而提出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改革举措,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方案设计、多元教学方法及严密教学环节四个方面进行改革.进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高人才素养与价值,培养面向世界的全面型接班人和有助于社会转型的新业态发展模式人才.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性的经济革命,是国家级顶层设计,也是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战略思维的重要课程.该文根据重师商院建设"一带一路"课程中所做的思考、探索,分析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高校开设"一带一路"课程与研究的必要性;二是从课堂到实践,积极探索"一带一路"课程的实施,包含课堂教学、课程考试、课程推广、游学实训等四个方面;三是"一带一路"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和培育涉外人才取得的效果.通过分析可知:"一带一路"进课堂,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促进了特色学院发展、提升了涉外人才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也实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推进上下一体、内外联动、有效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该文以D高校二级学院为例,探讨通过全院全员全系统的努力,让每个人成为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奔跑者,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价值引领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8):172-174
人才问题历来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高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要全面实施才强校战略,就必须不断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同时本着以用为本、为用而引、引用结合的原则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引进和管理,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关键手段.校企合作开展"双创"人才培养正处于不断探索与深化过程中,在实践渠道、教育模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应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建全"双创"教育机制,创建灵活教学模式、拓宽"双创"培养渠道、强化校企合作共识、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不断丰富与发展"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6.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推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商科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商科类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通过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对人才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商科类专业建立现代产业学院要以"人才培养、融合共享、协同创新"为主线,实现教学与生产交互育人的轮辐式网状人才培养新形式,通过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和分类发展、明晰服务定位、确定利益分配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与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保障产业学院的运行.  相似文献   

7.
由于就业压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实施"三创"教育培养"三创"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同类型高校采用的方法和模式略有不同,有些高校偏重企业实践,有些则更侧重课程体系的优化.该文对目前高校"三创"教育实践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提出构建更加优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引企入校"互联网+三创"实践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高校劳动育人和"双创"教育在目标与内容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如今,两者相融可以有效解决劳动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该研究还处在探究阶段.基于此,该文对高校劳动育人现状进行了简单阐述,然后分析了高校劳动育人和"双创"教育相融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新时代"五育"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和"双创"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9.
朱学义  董靖 《创新》2012,6(3):115-118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思想的体现,是高校培养杰出人才的有效举措。如何让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呢?一个重要方面是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本文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设立了五大平台:高端人才访谈平台、名人学院搭建平台、发明创造社平台、科技孵化基地、创新俱乐部平台,并为这些平台的运作设计了相应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各行各业在产业化升级、更新和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采用"专创融合"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良好路径.针对当前高校"专创融合"中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缺乏紧密联系、专业课程与实践平台缺乏紧密结合体系、缺乏系统的评价与管理机制等问题,探讨基于"专创融合"视角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学生在创新训练、创新实践、创业训练到创业实践的闭环.  相似文献   

11.
霍有明 《唐都学刊》2001,17(4):70-74
《水浒》中的“忠义”历来是研究者最众说纷纭的问题。从“义”词源的演化过程来考察,“义”作为伦理原则词义则出现了“二律背反”的分化一与“忠”含义相同,“忠义”合缀的偏义复词亦如是;一则成为个体及民间团体的种种江湖之“义”。《水浒》的魅力之所在,显非江湖之义,从而为后世人们所喜闻乐读。  相似文献   

12.
13.
"正统""夷夏"和"中国"诸观念,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对北宋时期这些相关观念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严重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总体上仍遵循前代传统,并未产生质的变化;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格外强调民族区隔,实际上产生了新的类似于近世民族主义的思想因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量史料可以证明:北宋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情势的特殊性,虽有一些相应的与时代相关的特殊内容,但是,其在总体思想倾向上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是一直延续着古代中国的基本思想文化传统,故其不能被论断为"近世中国民族意识的远源".  相似文献   

14.
日本弃老传说“姨舍山”的故事从口承文艺到文学创作,以其神秘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日本文学中横亘古今的母题.根据日本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文献记载,对“姨舍山”的类型、起源、演变、社会传承思想等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日本的“姨舍山”本质上是一个促使人们敬老爱老的传说.这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也暗合了当今老龄化社会科学对待老年群体的人性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注"城中村"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代堂平 《社会》2002,(5):44-46
城中村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认清城中村现象 ,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城市化的特殊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道路 ,有助于认清我国现行城乡二元体制下一些内在的矛盾 ,无论是从理论认识上还是实践操作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城中村的定义及相关研究城中村作为城市里独有的社区形态 ,已存在多年。但城中村现象引发学者、政府、媒体的关注却还是近些年的事。从政府与媒体的关注的角度来看 ,集中在由城中村引发的城市管理问题上。譬如 ,他们就将城中村视为“城市里的不协调音符”(《信息日报》 ,2001.4.9)。中共广州市…  相似文献   

16.
"理"对"情"的窒息与扼杀--兼谈《金瓶梅》中的贞节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桢 《学术交流》2001,1(6):139-142
贞节观的强化似乎源于程朱理学的提倡,实际上是出自统治者控制社会的需要,而宗教观念的震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贞节的过分看重,致使古代中国男人往往为一种相反而带有破坏性的情感所支配.受贞节观钳制的女人一般向着两个截然相反的轨迹发展,一是纵欲,二是守贞.前者表现为对性自由的病态追求,后者表现为性领域里的自我制裁.  相似文献   

17.
王鸿滨 《唐都学刊》2002,18(2):104-106
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 ,分析了复音动词“以为”由“A以为B”到“以A为B”再到“以为AB”发展的轨迹 ,进而得出《春秋左传》中的“以”和“为”合用还未普遍具有动词“认为”义 ,只能看作是“以A为B”的兼语省略式  相似文献   

18.
胡丹凤 《社会》2004,(7):8-11
在马林诺夫斯基开设了社区研究之后,得到了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回应,吴文藻、费孝通为后来的学者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在30年代后不断变化着,社会中的不同组织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曾经被定义为社区的对象同样在改变,变化之  相似文献   

19.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6,(2):106-120
日本企业在近代的形成,是以传统的“藩”为基础加以改头换面的,秉承了“藩共同体”的性格。二战后,日本企业的迅猛发展,曾将日本经济推向了世界经济的顶峰。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传统的“日本模式”已摇摇欲坠。企业为生存而进行的浴血奋战,使“现代因素”不断增强,传统的“共同体”色彩日趋减弱。企业传统性格的悄然“蜕变”,正引发日本继明治维新后又一次巨大的社会振荡。  相似文献   

20.
Is it worthwhile for the liberated countries to try to pla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everal decades ago, this question was the subject of animated debate in both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circl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ixties, life itself removed this question from the agenda: over seventy countries of the "third world" adopted national planning programs of development. But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planning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no less acute.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that a very large number of planning programs have not justified the hopes placed in them. Why has this been the case? In the opinion of some specialists, the reason must be sought in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elected forms and methods of planning. Others see the root of the evil in the weakness of the organiz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apparatus. A third group believes that one cannot expect the plans to be effective if extensive socioeconomic reforms are not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