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主线,凝聚育人合力,推进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管理体系.该文以高校"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构建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实施路径为研究重点,梳理总结出有可实施性的有效路径,以期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
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键在于把准"三全育人"着力点.高校要结合"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培育创建,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级主体责任,注重把握"进口、发展、出口"三个过程教育.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精准聚焦,努力做到课程育人时求变、科研育人时求正、实践育人时求广、文化育人时求精、网络育人时求新、心理育人时求近、管理育人时求简、服务育人时求暖、资助育人时求准、组织育人时求实,以协同理念构建思政教育格局,以系统思维打造良好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视,这也提醒高校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资助育人能够全面贯彻党和政府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部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资助育人功能也应该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得到不断进步和发展.该文主要对目前高校资助现状和资助育人实现路径展开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教育要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改革深化,引领大学生到基层中去实践服务,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基于"三全育人"、乡村振兴战略等理论基础,从政府政策、大学生实践的角度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即高校、MCN机构共同培育大学生,让大学生形成"三农"IP矩阵,以新媒体等形式帮助乡村优质资源实现商业转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三全育人"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同时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兴起,成为引领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在厘清"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全人教育内涵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者融合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落实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与"三全育人"的紧密结合,需要对高校的教育模式运作机制进行探索,使之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该文主要对"三全教育"的德育理念进行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运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策略探讨,以期为新时期的高校育人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全育人"理念,服务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文以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探索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基层院系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上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以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三全育人”的骨干力量,在夯实立德树人根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从主体紧密串联、时间无缝衔接、空间充分延展等三个维度,把握辅导员嵌入“三全育人”格局的结构表征。有关部门和高校要遵从分期定位、分层引领、分类设计、分步实施、分项校验的原则,着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周期”、价值塑造引领“全媒体”、能力素养提升“全口径”、文化环境建设“全场域”、育人管理服务“全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推进上下一体、内外联动、有效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该文以D高校二级学院为例,探讨通过全院全员全系统的努力,让每个人成为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奔跑者,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价值引领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高校劳动育人和"双创"教育在目标与内容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如今,两者相融可以有效解决劳动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该研究还处在探究阶段.基于此,该文对高校劳动育人现状进行了简单阐述,然后分析了高校劳动育人和"双创"教育相融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新时代"五育"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和"双创"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2.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3.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14.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袁忠 《探求》2018,(6):104-107
传统的"新闻无学"这一命题是从新闻的写作规范、编辑方法等技术层面来看的,而上升到社会人生人性的体验和人文学科的内涵传播这一角度,新闻学是有学科体系、学术意蕴、学问素养的。从新闻理论看新闻有"学";从新闻教育看新闻有"学";从新闻从业者看新闻有"学"。传播活动也同样是需要深厚的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来支撑的,《读书无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业者应具备广博学识和坚实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吕乃基 《创新》2016,(1):40-46
自然辩证法的"焦虑"指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归属上的模糊,以及从业者本身在社会归属上缺乏根基。在学科上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以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以研究和参与这一发展道路为己任,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社会定位。独一无二的学科归属和深深介入的社会归属,是自然辩证法"自信"的无穷源泉。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