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续"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高效率学习是通过"续"实现的.该理论为语言学习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该文主要以"续"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不同的上文语境输入方式来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听力成绩,验证读后续听写,视听后续听、续写以及直接听写的听力教学方法是否促进学生的听力成绩,进一步剖析"续"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促学功效.研究发现,基于"续"理论的情景输入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成绩,实验班在语音、语法以及单词协同效应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班,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探讨智慧校园平台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资源与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班依托智慧校园平台,采用情境模拟和多元互动反馈的智慧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训成绩来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智慧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能够整体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原理探究、数值计算和数学建模三大模块展示了MATLAB模块化教学模式.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学效果,依据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统计数据,说明MATLAB模块化教学模式确实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反思,继续优化教学模块方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取176名在校学生,分为实验班(采用PBL教学模式)和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模式)两组,在本科课堂上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讲授模式。该研究结果为创新本科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对丰富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场景以及拓宽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分课堂和案例教学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许昌学院2019级医学检验本科学生59名,1班30人为实验组,利用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开展临床血液学虚拟仿真技术检验实验课教学,2班29人为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考试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 调查问卷表明在基...  相似文献   

6.
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许多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本科生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高校将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本科生的重要途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改革范式。该文选取某“双一流”高校192名学生,在通识课堂上进行了为期16周的PBL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班相比,在PBL教学模式下,实验班学习动机显著提升,其中内在动机是主要驱动力,外在动机的强化效果增强,内外学习动机之间的差异减小。研究结果为PBL教学模式在通识课程的本土化应用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提供了进一步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评价进展性案例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校2020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计100名学生作为研究主体,将抽取两个班级划分为参照班(50名,常规案例教学方法)与实验班(50名,进展性案例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 实验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相较于参照班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8.
陈婉琳  贾琼 《社科纵横》2008,23(4):159-160
本研究采用对比测试、问卷和访谈等定量与定性调查方法,探讨了合作学习法在背景文化知识教学中的有效性.实验证明,在实验班使用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和控制班完全依赖教师讲授的教学策略同样有效,使用的效果相同,即基于合作学习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授课一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背景文化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与情景模拟剧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下简称PBL结合情景模拟剧教学法)在临床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9级5年制临床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抽取150位实习生,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5例.对照组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观察组学生采用PBL结合情景模拟剧教学法.所有实习生在接受教学之前与接受教学之后都要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在接受教学后,还会对学生发放问卷,搜集学生对教学方式的体验,对两组学生的成绩以及对教学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7.61±6.67)分,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2.48±5.89)分,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对PBL结合情景模拟剧教学法的满意度为93.00%,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法的满意度为66.00%,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临床检验教学中采用PBL结合情景模拟剧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在教学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面向基层就业的高职临床医学的基本公共卫生能力.方法 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实践教学实施后,以课堂考勤、实践成绩及学生评价作为最终评价依据.结果 设计了模块"食物与营养""医学统计学""职业安全防护",根据临床实际改进教学实施环节,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实践成绩、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知识的运用及实践教学满意度均有提高.结论 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了实践效果,为未来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郭爱民 《学术交流》2006,8(6):133-13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其庞硕的学术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理念。他认为,剩余是交换的基础;垄断是智慧的象征;货币是国与国之间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所有致富方式中高利贷是最违背自然的;在孤立交换条件下,物物交换有其比例问题;如果增加一较小的单位使整体的好处大大增加,就是一个较为合意的东西;行政当局要考虑普遍公平的规则和国家的福利。这些经济思想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调控、货币理论、供求均衡、边际效用、效率与公平分别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雒莉 《唐都学刊》2000,16(4):90-92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的六首梅花词与历代男性诗人所写的梅花诗词的对照分析,指出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视角及独特的感受状写梅花,使词中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水乳交融,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依据不同学者对空间理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由此形成的在乡村空间研究取向上的差异,把相关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乡村空间变迁的机制与逻辑的研究;二是多元视角下的乡村空间研究.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涵盖了当前乡村空间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领域,可为认识和研究乡村空间治理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多元化视角.同时需要看到,现有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无法从整体上构建乡村空间变迁逻辑的解释框架、对相关中层理论缺乏提炼等问题,这对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制裁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长期以来被美国广泛使用,许多研究经济制裁的美国学者对它是否应该继续使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功能,以及对外经济制裁在美国未来对外战略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美国还会继续把经济制裁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在国际事务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洪耀辉 《学术交流》2005,(2):172-176
由于沈从文推崇超政治文学观,人们都愿意把他看成是一位远离政治的追求纯艺术的作家.而事实上,身处特殊政治文化语境的沈从文,同样会不时地显露出与当局对立的政治倾向,他的文学观也并非一味排斥文学的政治功用,其平静冲淡的艺术文本中一样隐藏着作家的政治意识.所以说,沈从文并未真正超脱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16.
郝柳 《唐都学刊》2001,17(3):115-116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美育教育思想,提出德、智、体、美相融并举的育人方针及其理论依据。他一生中身体力行,倡导美育,实践美育,为近代中国新文化建设和美育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5,(5):142-145
从媒介文化发展的视角看,网络出现泛娱乐文化倾向,张扬感官满足,悬置人文理性,忽略历史与社会意识,使网络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深度、历史维度及超越精神。网络媒介技术以主体感官为主宰对象的功能偏失,使网络主体对技术效果尤其是感官满足效果产生依赖与迷恋,从而削弱了其文化反思能力、否定能力及超越能力。网络传媒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集中体现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化。网络泛娱乐倾向中的文化偏失提醒我们,网络文化亟须加强人文理性建设,走出娱乐至上的文化误区。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是从价值上对教育的一种限定,使教育建立起对人性的依赖。人性假设的最大意义是使教育有一个人性的边界和稳定的基础。人性假设意味着教育确立了自己特殊价值立场,有了这个立场教育不会轻易受世俗压力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教育的人性假设必须以人的美善本质为前提。对人性的信任,这是教育人性假设的基本条件。没有对人性的关善假设,没有对人性的真诚和期待,教育就不可能把人性作为依靠的力量,从而也将最终失去自己内在的人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定忠 《唐都学刊》2002,18(4):71-73
生活世界问题是胡塞尔后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有关于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现象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层级性的交互主体性建构特征 ,有必要澄清生活世界概念之内涵及其普遍哲学概念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