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是产业升级的两大内容,前者多源于资本转移的外生性经济增长,后者则源于技术进步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更接近产业升级本质.21世纪以来福建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呈现逆转现象,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基础结构的非均衡性导致传统优势产业链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在发挥福建省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链现代化,是福建省克服产业结构逆转趋势、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2.
江苏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拟将重点推动海水淡化和海洋装备产业。从产业基础的角度上分析,江苏海水淡化产业处于培育期,特点在于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技术全国首创,且具备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制造能力的先导地位;江苏海洋装备产业的优势在于船舶制造业的领先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潜能。针对江苏海洋产业现阶段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金融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3.
打牢我市产业基础,关键是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重组,放大现有优势,争创新的优势,坚持产业多元化、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坚持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坚持石油稳产、农业稳定,坚持把现代服务业总量做大、结构做优、人气做旺、辐射做宽坚持大力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坚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5—2016年环境及能源方面数据,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将中国分为发达、中等、欠发达地区,并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10个省份进行研究;运用Moreno和Kim-Marion产业竞争力模型,加入区域企业自生能力要素,运用传统国际竞争力理论推导出环保产业竞争力模型,探讨企业自生能力对环保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自生能力对环保产业竞争力影响效果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即发达、中等、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效果不同,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把握全球大国竞争主动权和有利地位的关键支撑。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中国式”的路径方向和方案选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塑造产业内容多样广阔、产业结构系统相关、产业要素安全流动的产业经济系统。经过70余年的砥砺前行,中国规模庞大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生态、高速发展和广泛普惠的数字经济、市场广阔和潜力深厚的国内循环,以及党的全面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约束条件。要打破这些约束条件,必须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构筑安全包容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推进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产业集群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观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建立产业集群资源对集群企业动态能力结构方程模型,并依据浙江义乌172家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AMOS7.0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证实了产业集群劳动分工资源、产业集群环境资源和集群企业网络资源对集群企业动态能力均带来正效应,但产业集群环境的物质资源和集群企业网络的声誉资源对集群企业动态能力作用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的外资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对中国大陆产业基础培育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大陆特别是沿海省份目前已经进入产业发展的调整期,中国需要走一条既有外延扩张,同时又有内涵发展的产业路子,国内产业界加快产业和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进程相当迫切。从产业演进的路径来看,中国对引进产业如果不能做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或者不能抓住机遇对现有产业进行规划、调整和升级,未来的发展可能是引进来的产业和投资转而流向它国;某些区域的产业不能适应新环境,面临死亡和衰败的危险;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地区取代。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根植性与核心能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的群体,集群中企业组织的活动不可能是单独的行动。产业集群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系统,产业集群的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网络之中,产业集群的根植性是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一个根本性特征。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构筑在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根植性的基础之上。一个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实质上是产业集群拥有深厚根植性的外在表现,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形成,群内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构建或拥有了基于社会资本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荣跃明 《社会科学》2005,(9):176-186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勾勒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趋势。  相似文献   

10.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大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牢产业、市政、社会、人文、体制基础,这是实现既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其中打牢产业基础是重中之重,是发展的核心,是贯彻"坚持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全力推动接续产业战略升级"的切实举措。只有打牢产业基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推进省委、省政府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基本测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构造了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评价了目前粤、苏、浙、鲁、京五省市的产业结构高度,评价结果显示,体现都市型工业特征的北京地区达到了最高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江苏、广东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次之,其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间结构高度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能力。山东、浙江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其升级重点应分别在于产业链结构高度和产业间结构高度,另外两省尤需尽快提升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2.
智库产业化并不是要改变智库的本质属性。而是借鉴生产性部门产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手段,提高智库机构的运作效率。促进我国智库产业化发展.应大力发展各类智库机构,特别是民间智库;制定智库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不同类型的智库实行分类指导;引入智库产业发展的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智库产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我国智库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打造龙头型智库机构:完善智库产业发展的社会配套环境,努力构建全国、区域性智库产业网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整合学术资源,努力营造智库产业的网络互动氛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夯实智库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产业布局法研究不仅对于我国当前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而进行的产业布局调整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也对我国经济法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产业布局法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区位理论、"累积因果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管理理论等.产业布局法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产业发展与地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产业适度集中与产业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产业布局法主要由国家产业布局规划法、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法、产业功能区法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4.
产业融合拓展化的过程及其基本含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融合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拓展化 ,主要表现为信息生产力对工业生产力的替代程度的变化 ,其实质就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运行平台在产业经济中转化为主导资源、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的过程。产业融合只不过是改变了传统分工形成的产业边界固定化形式 ,是对传统工业化的产业分立的一种扬弃 ,从而它并不是对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的否定。恰恰相反 ,它是代表着一种新型产业分工模式 ,即新的分工混业的形式。产业融合拓展化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 ,以及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际上出现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 ,虽然有其特殊的历史规定性 ,但内生于信息化进程之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实质性展开 ,导致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将在更大产业经济范围内显现并发挥作用 ,从而使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化 ,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本文通过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 ,并将其置于信息化进程的大背景中探讨其内生性及其扩张力 ,揭示产业融合拓展化的可能性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世界级城市:上海城市形态和产业布局的基本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兆安 《社会科学》2003,(10):13-17
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 ,必须使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路径和战略构想进一步清晰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抓手和发展举措。本文指出了上海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向应该是打造世界级城市 ,勾勒了上海未来的城市形态和产业布局的基本构架 ,并分析了上海城市创新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经济增长又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三次产业不协调,二是各次产业科技含量低。因此,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其结构层次;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的高技术化和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塑造了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并引发了一次新的企业购并浪潮。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在竞争力与外在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联系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纽带。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一致性,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国际上出现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虽然有其特殊的历史规定性.但内生于信息化进程之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实质性展开,导致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将在更大产业经济范围内显现并发挥作用,从而使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化,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本文通过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并将其置于信息化进程的大背景中探讨其内生性及其扩张力,揭示产业融合拓展化的可能性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正在困扰着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当的产业行为和个人活动。这种不当的产业行为必须改变,变成与环保和人类的福利在长期内实现兼容,达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新产业空间的出现及其特质或许是实现产业可持续性转变的一个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