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应当特别重视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任务和宗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将原有的"思政课程"变为"课程思政",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以全新的视角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建设力度,完善综合化的育人体系.该文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找到原有的"思政课程"的局限性,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帮助高职院校参与到协同育人的思政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本质特征的高职院校新型育人模式,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发展新的风向标,两者共同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实现人的发展.该文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提出了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从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改进优化教学路径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3.
专业课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举措.该文针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及教学实施,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育人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术,并且具备良好的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着力点,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是当前形势下思政教师应该侧重的教学方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该文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创新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实现学生价值塑造、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是关键.该文以某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理念、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该文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对《计算方法》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以组建课程思政教师组、全方位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含有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文件、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为具体手段,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实...  相似文献   

7.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理念以各种方式融入思政教育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就业观,激发创造能力,也能改革教学模式,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中优化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受众最广泛的通识课之一,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该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论述如何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将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课程思政内容搭建、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开展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行性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政策导向下,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体育类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念,提升创业能力,强化创业意识.该文立足T院当前教学现状和专业特色,结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从教学规划、课程资源等方面对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提高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生量大面广,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将思政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落实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影响力较大.通过挖掘和设计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案例并探索多元化的途径,以"溶盐于水"的方式,力求实现"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