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凸显.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积极探寻"互联网+"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基于此,该文分析了"互联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就"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中普遍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蓬勃发展的各类网络平台已经在高校扎根发芽.将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一方面体现了高校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在此环境背景下,该文将微信公众平台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实施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进程,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在"互联网+"大赛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内涵,从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归纳典型经验高校相关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启示,进而从理念创新、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的层面提出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互联网+"形势下,专业教育融入"双创"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专业教育模式的变革,该模式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实用化.为了深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机制,通过剖析专业教育融入"双创"教育的途径与模式,借鉴各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韶关学院实际情况,探索"互联网+"视阙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生物学专业教育融合策略,以期为构建专业教育兼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增强生物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和教育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互联网+"经济与社会发展理念的提出,加快了不同行业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也推动了传统制造工业、互联网信息产业之间的融合.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也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发展目标,结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对整个课程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育流程等作出规划设计,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理论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该文探讨了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下,通过构建创新创业特色产业班,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以解决专业课程教学、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型,该文为了解决传统大学ESP课堂教学的不足,将"互联网+"理念引入ESP教学,构建了一种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导、基于"互联网+"的多元混合大学ESP教学模式,同时分析了ESP教学由单一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模式教学的优点,并阐述了微课教学、移动学习、慕课教学以及思政元素作为辅助手段,融入ESP教学的构建方式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已逐渐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的新的挑战,并从"互联网+"时代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的优势出发,从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研究生档案安全管理建设力度方面进行深刻剖析,旨在推动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面向新的方法,开拓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信息、网络平台和新技术为代表的时代,高校统战工作必须抢占先机,在统战信息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和新技术手段等方面,实现"互联网+高校统战"的深度融合.如何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同时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实现趋利避害,努力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水平,与时俱进地做好高校统战工作,是"大统战"思想下高校统战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以往高校都是通过纸质形式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这样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翻阅难度,降低了资料应用效率,还出现大量保管纸质材料的问题,由于防潮措施不合理直接缩短了资料保存时间。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迫切需要推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本文就"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体育生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视角,随之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例,深度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基于教学设计的层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路径,研究旨在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2.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3.
袁忠 《探求》2018,(6):104-107
传统的"新闻无学"这一命题是从新闻的写作规范、编辑方法等技术层面来看的,而上升到社会人生人性的体验和人文学科的内涵传播这一角度,新闻学是有学科体系、学术意蕴、学问素养的。从新闻理论看新闻有"学";从新闻教育看新闻有"学";从新闻从业者看新闻有"学"。传播活动也同样是需要深厚的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来支撑的,《读书无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业者应具备广博学识和坚实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吕乃基 《创新》2016,(1):40-46
自然辩证法的"焦虑"指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归属上的模糊,以及从业者本身在社会归属上缺乏根基。在学科上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以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以研究和参与这一发展道路为己任,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社会定位。独一无二的学科归属和深深介入的社会归属,是自然辩证法"自信"的无穷源泉。  相似文献   

15.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16.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