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劳动教育观念的重视度较低、劳动教育边缘化片面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机制等路径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部门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成长关注度的逐渐提高,为响应新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新战略和新目标,该文以新时代高校为探索目标,着力探究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并以我国高校人才教育目标为核心,阐述了高校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最后,提出了诸多加强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的效果,供高校的教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品德修养以及开阔大学生劳动视野几方面内容着手,简略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实践开展的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路径,为各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和进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促进大学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强化大学生劳动品质的塑造和劳动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体自觉意识四大育人功能,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然而高校志愿服务目前发展尚未成熟,存在管理水平低、保障制度等不完善、品牌文化缺失等问题.高校可从规范服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保障,创新激励机制,搭建服务平台;依托学科特色,明确品牌定位,构建文化特色三个方面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从历史角度,阐述我国劳动教育推进演变的过程,寻找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的逻辑起点,剖析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分析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存在问题,从理念、精神、制度、实践四个层面提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路径,以助高校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6.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既是回应党中央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和要求,也是新时代做好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高校劳动教育应合党史学习教育突出实践性的客观要求,同时党史学习教育契合高校劳动教育汲取历史经验的发展要求,这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然逻辑。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因而两者融合发展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为此要通过课程融入、文化融入、实践融入的途径,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构建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建立和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根本症结在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感性维度的遗忘,即忽视了劳动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是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径。因此,摆脱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唤醒感性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感性维度,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人的劳动价值意识、劳动精神面貌及劳动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全面落实劳动教育有助于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创造性劳动技能,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培养知农爱农、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时代新人.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劳动教育面临工作被弱化、定位有偏差、课程形式化和缺乏时代性等困境.根据研究提出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建立...  相似文献   

10.
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日常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思维碰撞、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鉴于网络舆情的隐匿性、即时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尤其是思政教育方向,教师应当坚持以生为本,借助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大学生利益驱动机制,利用"O2O"思政教育模式,健全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借助高校网络舆情,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开展,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实践育人机制,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响应"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