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高校第二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书院制建设要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该文积极探索书院制模式下的第二课堂建设,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局面。以书院管理为基石,搭建第二课堂新型管理模式;以模块化教育为核心,构建第二课堂“1+3+5+1”育人体系;以书院活动为抓手,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化设计;与学院形成合力,构建“双院”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积极性、创新思维以及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师资力量配备不合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单一以及产教融合推进缓慢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该文从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纷纷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建立,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创新实践学分置换的相关制度,同时,改革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该文以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非并行平台为例,对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从结合专业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专业课程、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专业特色文体活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养三方面,探讨了专业协同打造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并开展了教学实践及成效分析,为专业参与第二课堂建设,实现一、二课堂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第二课堂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使第二课堂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耦合育人的方法,才能将思政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该文对第二课堂成绩单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行了论述,掌握第二课堂成绩单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耦合育人的优势,并提供有效的实施对策,提升课堂教书育人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始探索新路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理念不深、评价不足、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等问题,对此需围绕"第二课堂成绩单"这一制度内容,从理念、评价、方法、内容等层面出发,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平台搭建策略,促进"双创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室,围绕提供指导、提供服务、促进实践的"两提一促"思路,搭建引擎团队,构建好双创教育、校企合作、文化育人、成果孵化"四大平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保障,并形成一支专业指导服务团队、一个双创教育网络平台、一套系统全面的培训课程和案例库、一批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实现第一课堂指导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反哺第一课堂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职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食品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整合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该文分析了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校企合作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究多元合作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期为培养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途径,探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模式,已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在搭建科研训练平台、构建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发挥专业教师育人功能、发挥社会主体教育功能、建立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路径,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耦合育人探索的“双创”教育CEITR模式,综合运用连接、共情、创新、试验、反思5个步骤,实现有趣、有效、有用的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该文通过介绍“双创”教育CEITR模式的内容、意义,基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让大象飞辅导员工作室的实践引发对该模式的相关问题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持续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首先要正视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萍 《创新》2008,2(3)
应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锲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叶正茂  刘华锦 《社科纵横》2010,25(7):154-156
作为现代化命题的教育和教育研究,均有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在教育学的视域下,探讨两者的动态发展关系已涉及到彼此的各个层面.概言之,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可从两方面进行阐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研究现代化的支撑;教育研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生长点.正是这种相互间的动态关系推动着二者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职业教育近些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由于缺乏对"优势教育"理念的理解,导致职业性特色不明显,办学定位模糊,与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脱节,学生质量不理想等。因此,必须在理解"优势教育"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高校近年来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也受到了很多高校的关注,也是各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但对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相融合的研究在各高校较少.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推动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新阶段,不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重点进行的理论研究课题,也是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又一次尝试.该文通过研究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的关系,探索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为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不一样的研究视角.同时,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结合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分析影子教育在15岁学生中的分布特征,并采用两水平伯努利模型探究学校层面的因素对学生是否参加影子教育的影响,审视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四省市科学、数学和阅读补习的参与率较高,分别为58.7%、74.0%、63.4%;四省市农村地区补习参与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教师质量越高的城市地区学校,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概率显著低于教师质量差的农村地区学校。提高学校教师质量可以减少影子教育参与概率,提高教育资源和基建设施质量对影子教育参与没有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与影子教育的发展即存在"替代"又存在"互补"关系,低质量的农村和乡镇学校刺激学生参加补习满足对教师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城市学校刺激学生参加补习提高教育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从杜威的教育思想看我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润  陈晓平 《创新》2009,3(4):13-15
杜威提出教育要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为目的。这不仅是整个教育的战略方针,也是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的战术方针,它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其中包括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以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反思,从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是人们对教育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 ,它直接影响甚至控制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价值取向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 ,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促进了个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20.
钟会 《学术交流》2004,(8):166-168
成功学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曾鼓舞、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走向成功。将成功学的一些原理、定律、方法和手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观念、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尤其是在人的目标、品德、能力、心理等方面,将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更具效果,更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