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将持续改进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来支撑,最终为专业改革方向提供依据.基于工程教育理念,遵循面向学生能力产出,以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促进物联网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该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阐明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意义,构建原则,并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结合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化工原理实验是辅助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秉承其"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结合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现状,设计了支撑毕业要求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课程目标.提出了采用SPOC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借助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完善考核制度等教学改革措施,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化成长、个性化成长、最大化成长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化工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等专业正在积极准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请工作.金工实习是支撑机务类专业学生综合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此背景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对我校金工实习实训体系进行了不断建设与持续改进.实训体系由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习安全保障体系和成果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组成.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对物流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长安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紧密围绕专业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创新环境、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反馈制度以及教学计划出发,为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物流人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多层次、多元发展的新阶段.面向未来,河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以参加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以OBE理念为导向,建立了本专业人才评价和反馈的长效机制,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了课程体系,突出基础课、公共课的启蒙和引领作用,深化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升了硬件配套和教师业务能力,完成了一次创新创业教育的纵深改革.希望这次改革探索能为其他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双创"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下,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高度契合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充分发挥医科院校临床资源优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设了明显有别于其他工科及综合型院校的"临床导向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打造"医工复合"师资平台、完善"医工融合"型课程平台、深化"医工交叉"型实践平台、推动"协同创新"型转化平台,探索三维模块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学生"双创"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8.
结合目前新工科高等教育的背景和要求,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下,根据岭南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机械工程学科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教学设计、以学术竞赛为载体、营造工科大环境下的人文氛围、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等举措进行了"通专融合"教学改革,完善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促成了机械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建设工作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工科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针对"仿生科学与工程"新工科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践行吉林大学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OBE理念的课程体系全流程反向设计,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对支撑毕业要求的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整,构建了多样化的素质拓展渠道和拓展课程组,深化核心课程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互关联与支撑,有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对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教育实践和改革重点在于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在评价工程教育产出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并实现不断提升.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围绕上述重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该文阐述了构建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过程中的具体原理和实践,该体系基于...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目标进行了探究,针对地方高校有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缩短学用落差的实际需要,从革新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强化产学研平台建设、资源保障;完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各环...  相似文献   

13.
该文阐述了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目标,坚持面向工业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入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教"和"学"的方式;将先进的工业软件NX系统贯穿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中,针对专业课程、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不同特点,结合信息化技术,将NX系统的不同功能模块,以不同的方式融合到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整轮教学实践表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适应了企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前期"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进行了体系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文论述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实践现状和成效,构建了具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色的"专创融合"模式.从因地制宜、理实结合和完善制度三个方面具体实施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交通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网络建设方法以及改革工程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6.
崔刚  陆勇 《社科纵横》2012,27(12):146-148
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工程师职业对工程教育在工程素养、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要求;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要注重地方工科院校的地域性、工科性特点,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立足地方、依托行业、面向企业、凝练特色”的原则,构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课程目标达成度和课程达成度评价是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该文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展示课程目标达成度和课程达成度评价的过程,对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应用,以便更好地完善评价方法,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工科建设专业的代表,智能建造专业存在专业建设时间短、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在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与智能建造专业协同发展背景下,该文从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人才培养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出发,分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基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重构、学科间交叉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发展及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等角度,探索面向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智能建造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该研究为新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针对现阶段综合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通过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柔性制造系统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典型应用,它涵盖的学科知识广泛,应用的制造技术集成度高,涉及的加工工艺新颖.工程训练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工程知识、感受工程文化、培养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劳动素养.在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柔性制造系统加入工程训练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工程文化的体验、更先进的制造技术的训练、更坚实的学科竞赛的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要求.在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格外关键.另外,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的建设也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