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该文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对教学方案和大纲的修改,教学目标的明确,不断探索出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点带面将思政建设进行延伸,使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2.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课程衔接,是保证思政课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衔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想要满足时代的要求,只有明确课程衔接的现存问题,从问题中寻求解决方式,才能打破思政课在不同阶段的封闭状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更好地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整体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该文以智慧教育为依托,分析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和方法,构建本课程的思政体系,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也为类似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紧抓课程思政改革契机,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具有必要性.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其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改革具有可行性.改革应从明确教学改革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健全改革保障机制,搭建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摸索实践.  相似文献   

5.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安徽中医药大学积极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工作,制定完善的课程思政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健全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加快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完善人员、制度、资源保障;深入挖掘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线上案例、课堂讲授和课后感悟的结合,形成思想政治与各类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培养更多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围绕"课程思政"新内涵,分析了高校专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探讨了提升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路径,有效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堂思政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意义重大.依托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操作系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从连续存储管理方式、离散存储管理方式、虚拟存储管理方式这三个方面对存储器管理进行讲授,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每...  相似文献   

9.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团队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融入在线课程教学的各环节,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提供理论和路径参考,为落实立德树人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内涵深刻丰富,将其理论和核心观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融入文化人类学的教育教学之中,强调作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和内在联系.文化人类学课程思政对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虽在初次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思政成效不明显、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但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思政教师队伍、加强思政培训,教与学并重,推动学生参与等对策的实施,是提升文化人类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