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双碳”目标下,采矿工程专业亟须对研究生教学及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国家亟需的创新型人才。该文通过剖析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阐述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与原则,提出了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以推进核心课程与“双碳”目标相结合为重要思想,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符合国家政策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升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对专业的认同感,增强研究生的领导力、大局观和主观能动性,该文提出采矿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可以让本科生接触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让研究生指导本科生进行一些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的领导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采矿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协同育人模式在作者的课题组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也对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以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贵州大学采矿工程《采煤方法》双语课程为例,基于本专业建立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形成了“三位一体”课程综合考核方式,即“随堂测试+课后作业+期末口语测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后的双语教学考核方式使得《采煤方法》对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值由0.30提高为0.46(接近目标值0.50),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智能矿山的兴起,催生了采矿工程专业的创新浪潮,企业求贤若渴,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职责.目前,部分高校在培养本科生时还在沿用多年前的培养方式,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基于此,该文以创新能力为导向,对采矿工程专业现行的本科生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对高校目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提高采矿...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为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传统矿业类专业改造升级提供了发展机遇。针对普适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课程内容固化、与矿业类专业学科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了课程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改革。通过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重构教学内容、建设线上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环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应用性实践教学的核心.在高等教育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实践融入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环境设计专业《制图》课程教学中,立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实践作为教学方法及手段,推进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将有助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极大地提升本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7.
产业发展与转型需要依靠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针对贵州省煤炭开采技术向智能化升级的发展趋势,六盘水师范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了智能开采实验班。该文以此为例,介绍了应用型地方院校采矿工程专业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方面建设智能开采实验班的路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包括校内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动态优化师资队伍和专门人才引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在课程建设方面,可针对学校其他专业或学院已有课程、新增课程和新增智能开采内容的原有课程三类课程采取不同措施;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校内主要建设智能开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校外联合本地企业建设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8.
为了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亟须全面推进高校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当前高校工科专业核心课程普遍存在实验设备缺乏、平台建设落后等问题,导致实验环节无法有效开展,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基于上述问题,该文结合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自动化核心课程为基础,探索创新实践共享平台建设新途径,提出“兴趣激发—基础夯实—综合实训—项目升华”的“递进四层级”课程平台培养新模式,助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化工专业综合设计实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建设,开展微视频录制,拓展实验和仿真实验开发,建立一套集线上资源、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课程考核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为一体的信息化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该文详述了辽宁大学自开展化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点改革以来,不断探索卓越化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开展了学分制改革,探索书院制和导师组制,加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拓展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拔尖人才综合素质,协同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化多元协同育人,构建多学科融合交叉培养平台,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多学科交叉核心课程构成课程体系,从课程中引出学习项目、各类研究型实验项目以及竞赛项目,保证课程与项目密切配合,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郭爱民 《学术交流》2006,8(6):133-13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其庞硕的学术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理念。他认为,剩余是交换的基础;垄断是智慧的象征;货币是国与国之间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所有致富方式中高利贷是最违背自然的;在孤立交换条件下,物物交换有其比例问题;如果增加一较小的单位使整体的好处大大增加,就是一个较为合意的东西;行政当局要考虑普遍公平的规则和国家的福利。这些经济思想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调控、货币理论、供求均衡、边际效用、效率与公平分别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雒莉 《唐都学刊》2000,16(4):90-92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的六首梅花词与历代男性诗人所写的梅花诗词的对照分析,指出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视角及独特的感受状写梅花,使词中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水乳交融,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依据不同学者对空间理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由此形成的在乡村空间研究取向上的差异,把相关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乡村空间变迁的机制与逻辑的研究;二是多元视角下的乡村空间研究.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涵盖了当前乡村空间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领域,可为认识和研究乡村空间治理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多元化视角.同时需要看到,现有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无法从整体上构建乡村空间变迁逻辑的解释框架、对相关中层理论缺乏提炼等问题,这对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制裁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长期以来被美国广泛使用,许多研究经济制裁的美国学者对它是否应该继续使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功能,以及对外经济制裁在美国未来对外战略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美国还会继续把经济制裁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在国际事务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洪耀辉 《学术交流》2005,(2):172-176
由于沈从文推崇超政治文学观,人们都愿意把他看成是一位远离政治的追求纯艺术的作家.而事实上,身处特殊政治文化语境的沈从文,同样会不时地显露出与当局对立的政治倾向,他的文学观也并非一味排斥文学的政治功用,其平静冲淡的艺术文本中一样隐藏着作家的政治意识.所以说,沈从文并未真正超脱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16.
郝柳 《唐都学刊》2001,17(3):115-116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美育教育思想,提出德、智、体、美相融并举的育人方针及其理论依据。他一生中身体力行,倡导美育,实践美育,为近代中国新文化建设和美育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渐推进,高校利用移动互联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被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学习模式改革与创新对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从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对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应用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5,(5):142-145
从媒介文化发展的视角看,网络出现泛娱乐文化倾向,张扬感官满足,悬置人文理性,忽略历史与社会意识,使网络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深度、历史维度及超越精神。网络媒介技术以主体感官为主宰对象的功能偏失,使网络主体对技术效果尤其是感官满足效果产生依赖与迷恋,从而削弱了其文化反思能力、否定能力及超越能力。网络传媒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集中体现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化。网络泛娱乐倾向中的文化偏失提醒我们,网络文化亟须加强人文理性建设,走出娱乐至上的文化误区。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是从价值上对教育的一种限定,使教育建立起对人性的依赖。人性假设的最大意义是使教育有一个人性的边界和稳定的基础。人性假设意味着教育确立了自己特殊价值立场,有了这个立场教育不会轻易受世俗压力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教育的人性假设必须以人的美善本质为前提。对人性的信任,这是教育人性假设的基本条件。没有对人性的关善假设,没有对人性的真诚和期待,教育就不可能把人性作为依靠的力量,从而也将最终失去自己内在的人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定忠 《唐都学刊》2002,18(4):71-73
生活世界问题是胡塞尔后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有关于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现象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层级性的交互主体性建构特征 ,有必要澄清生活世界概念之内涵及其普遍哲学概念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