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大学日语》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的关键在立德树人.在当前外语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日语》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框定、教学方法的选定和教学评价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实践结果呈现积极态势,学生对自我学习和课程满意,教师发挥价值观引导作用,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意义重大.依托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操作系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从连续存储管理方式、离散存储管理方式、虚拟存储管理方式这三个方面对存储器管理进行讲授,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每...  相似文献   

3.
面向我国高校人才培育、美育德育等政策部署,基于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落实高校艺术专业类课程教育教学任务,开展高校艺术惠民与思政教育融合改革研究.阐明高校艺术惠民的内涵,对高校艺术惠民与思政教育融合进行概述;进行高校艺术惠民与思政教育融合改革在顶层设计、思想主线、教学方法、教学反馈上的探索;提出高校艺术惠民与思政教育融合改革的三大实践:依托高校的创新教学体系、多重载体的展演实践形式,多向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艺术惠民作为一种实践教学,通过将理论教学融入具体操作之中,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在这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一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全面培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内涵深刻丰富,将其理论和核心观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融入文化人类学的教育教学之中,强调作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和内在联系.文化人类学课程思政对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虽在初次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思政成效不明显、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但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思政教师队伍、加强思政培训,教与学并重,推动学生参与等对策的实施,是提升文化人类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需要借助情感动员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理论引导性、不断推进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和实践的认同,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基于情感动员不仅符合思政教育规律、满足思政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能够将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融入思政教学当中,从而不断激发学生个人发展与思政教学的情感联系,引导学生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数学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高职数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有时间、内容、课程方面的优势.提出以文化、哲学、应用、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深挖思政元素,通过情景创设、提炼升华、实践应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融入思政理念是时代之趋.然而受制于课程地位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推行课程思政的实效不佳,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失衡.要通过优化课程的顶层设计,打造思政教育嵌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梳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寻求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交汇点;要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来推行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俗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广泛认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拥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该文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视角出发,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改革教学模式,对民俗学课程进行了以问题导向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改革,以期为目前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该文阐述了关于高等数学中课程思政的若干误解.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在高等数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如讲好中国故事、当代建设成就渗透到课堂、将数学人物和数学史知识融入课堂.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活动全过程,这需要拓展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等全方位思政育人空间.最后明确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财务管理》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学的基础性课程.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相互碰撞,让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共成长,提升课程的价值内涵.该文在明晰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具体从政治自信、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等层面,探讨了思政教育融入《财务管理》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工业微生物学是生物化工系列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工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中贯穿课程思政教育,对于实现我校"五有三能"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结合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介绍了提高专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途径,探索了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并挖掘了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介绍了本课程部分课程思政案例,以期为其他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立德树人,因此课程思政至关重要.土木工程专业因属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在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过程中难度较大.该文结合专业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类型和路径、结合课程特点分析了第一课堂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结合学生比赛分析了第二课堂思政元素的融...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从社区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出发,调整和充实社区思想教育的内容.选准切入点,搞好社区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和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邓福庆 《学术交流》2007,(12):36-38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处理人与对象矛盾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其一,片面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理解为就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灌输和"说教"。其二,唯我独尊式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就理解为是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规范和教育,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性,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三,实用主义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品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忽视了这个学科无形的地位和潜在的意义和价值。其四,教条僵化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单纯规范和转变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手段,忽视了这个学科的本质追求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我们应从新的角度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刘希良 《创新》2015,9(3):105-11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最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场域无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但风水迷信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社会思潮问题、理想信念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场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亟须思想治理。高校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党委领导下,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强思想建设,贯彻群众路线,提升教师素质,将三者有机统一于全校教学、管理、科研等运营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客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与变化了的时代相适应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现代化。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现代化 ,必须破除旧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要把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现代思想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现代化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全过程,使各门类课程教育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如何做到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这个渠道,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是当下大学教育中重要的问题.目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目标也已在高职院校引起了高度重视,如何将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8.
黄贵 《创新》2007,1(5):130-132
企业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找准其最佳结合点的前提和基础;从两者的组织形式、具体内容、管理方法方面,通过内外有机结合,寻找其最佳结合点,更好地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智慧 《学术交流》2008,1(1):112-117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根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活动、语言、时间、文化、理解等都是建立于实践基础之上人的多样性存在方式.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它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价值实现的途径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这是一种精神性、生成性交往活动.这个活动以语言作为基本的载体,教育活动在社会时间中展开,它传播与交流的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文化,对这个文化的理解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关键.实践统摄着上述人的多种存在方式,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的人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命题包括三层含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成;人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