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等教育教学迎来新的改革,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构建“创新+”人才拓展培养模式,需要对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的调研数据进行数学分析,总结人才拓展培养方案,最终落脚到“双一流”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该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实验资源开放与共享以及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工作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工科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针对"仿生科学与工程"新工科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践行吉林大学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制定的项目,该项目不仅能加快我国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还能为我国普通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地高校在发展"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抓住机遇,寻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故此,该文详细介绍了"双一流"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新的发展路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国家战略.该文分析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双一流"建设的培养要求,提出了复合创新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科技小院"四川创新模式,总结了在该模式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效,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茜 《社科纵横》2022,(6):150-157
理科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高校是培养高等理科人才的主要阵地,“双一流”高校是高水平理科人才培养的“排头兵”。以复旦大学为例,通过系统梳理理科人才培养的历史和传统、培养体系和经验发现,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耕通识教育土壤,实施荣誉课程科研计划,创设自由开放的多元发展路径,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教材和课程等是复旦大学理科人才培养获得社会高度认可赞誉的重要举措,这些经验对我国新时代“双一流”高校理科人才培养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双一流"建设新时代的到来,全国高校为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均重新制定了新一轮的建设规划.在"双一流"的建设浪潮中,艺术院校如何开展学科建设,怎样促进"内涵建设",值得深入研究.该文从学科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特色化、科学研究特色化、服务社会特色化等方面展开探讨,艺术院校如何更好地把握"双一流"建设契机开展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岩  吴友石 《社科纵横》2008,23(8):136-137
准确把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特征,建立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的新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关键.只有更多地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才能真正体现出我党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9.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必备条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以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为例,从制度建设、标准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和文化建设五个方面,探索"五位一体""双创"教育平台建设,探索"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础条件建设新路径,希望能为"双创"教育平台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如何培养具有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的主要问题。为此,该文从微观层面综合剖析了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微环境的内涵及影响研究生成才的因素,并从健全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团队建设和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三个视角,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微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6,(2):106-120
日本企业在近代的形成,是以传统的“藩”为基础加以改头换面的,秉承了“藩共同体”的性格。二战后,日本企业的迅猛发展,曾将日本经济推向了世界经济的顶峰。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传统的“日本模式”已摇摇欲坠。企业为生存而进行的浴血奋战,使“现代因素”不断增强,传统的“共同体”色彩日趋减弱。企业传统性格的悄然“蜕变”,正引发日本继明治维新后又一次巨大的社会振荡。  相似文献   

12.
白桦派作家带有不可改变的阶级性,他们以如此觉悟为核心,确立了白桦派文学形象.这一点由武者小路和有岛武郎展示出来,在大正文学中意义巨大.武者小路看到托尔斯泰主张的"无我奉献"的局限性,开始"转向",奔向力主"有我奉献"的梅特林克.当武者小路发觉自己不能赞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后,便进一步"转向",走第三条老路,创办"新村",为他的创作更新拓出了新天地.诚实的有岛留美归国,告别了实业理念和宗教信仰, "转向"走上了文学道路,作品张扬人性,反抗传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迭遭挫折.白鸟评价有岛作品是有"人生价值"的文学.这个观点至今在思考大正文学史的结构时,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14.
任越 《太平洋学报》2009,(11):32-40
从国际刑事法院对达尔富尔问题的介入,可以看出国际法中“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补充性条款”之间的冲突及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内涵有所缩小,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原则在不少领域的实施都有限制,但在“主权平等”这一国际法最根本的原则没有动摇之前,也就是在当代以主权国家为主要国际法主体的国际体系没有改变之前,“不干涉内政原则”仍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之一。而“补充性原则”所赋予的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应当有所限制,并尽量避免与“不干涉内政原则”冲突,以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利于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化以及国际刑事法院自身权威性的建立与发展,使该院能有效地惩治犯有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严重罪行的个人和团体。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体裁对语体风格的形成关系甚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使其能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反映诗人的独特心理体验.语句的"重复"和意象的"勾连"是组诗语体风格的重要特征,它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产生特殊魅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与“黑手党现象”的国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不仅仅是商品、服务、资本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的迅速跨国流动 ,还有日益猖獗的有组织犯罪活动的国际化。地方性或者地区性的“黑手党”组织正在构建自己的国际性网络 ,利用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等一切现代化手段进行非法交易和大规模洗钱 ,其活动范围之广遍及世界 ,可谓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18.
曹骥 《唐都学刊》2013,29(4):44-47
秦汉简中所见到的"公卒"和"庶人",其身份和社会地位与"士伍"是比较接近的,他们都处于编户齐民的最底层,但是"庶人"与"公卒"和"士伍"相比,在某些权利方面还不如他们。"公卒"与"士伍"相比较,在出身方面要优于"士伍",但所享受的权利与"士伍"大致无二。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近代民族国家的打造是凭借“民族主义”的教义来实现的,但其切入的途径则借助了本国“氏族政治”这一传统资源,即以“国体论”下的天皇制和神道教等名义,将岛内散在的氏族部落力量整合成一体化的民族力量,形成岛国型的民族主义,再用被想象和创造出的所谓“大和民族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去建构“近代国家”,创建了至少在形式上与西方近代国家十分相似或相近的近代民族国家,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与近代国际政治的接轨,巧妙地完成了一次政治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但若揭去头盖,抹去粉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依然是氏族政治的古老面容。  相似文献   

20.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4,(1):136-149
日本是个"特殊"而"古怪"的国家.笼罩在民主国家光环下的是传统的氏族政治原则.天皇制虽在政治领域失去了"硬权力",却在传统的文化领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软权力".近代国家神话的幻灭,使国家成为"恶",而被美国人改造后的国家因背离了日本民族熟悉的认知体系(国体)而显得陌生与苍白.国家的功能因被阉割而沦为"半主权国家",但"吉田路线"这一因祸得福的选择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使日本成为冷战时期的最大赢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