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的残障身份认同对残障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残障身份发展是残障者实现身份认同的路径,理解残障身份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让残疾人工作者更好地为残障者提供教育、康复等相关服务。本文通过梳理较为典型的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结合国内残障身份相关研究及本土社会文化背景展开讨论。文章认为,在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框架下,残障者形成积极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认同并融入一套在残障社区内共享的残障文化,而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目前并没有一套成体系的残障文化,残障者也难以体会残障的文化身份感,国内残障者的身份认同缺少本土残障文化依靠。  相似文献   

2.
史晓凡 《公关世界》2024,(9):117-119
全媒体时代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更迭,短视频日益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在塑造人的价值观和引导社会风气方面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短视频所传输出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然而,短视频博主为博取热度出现了一系列包括歪曲主流价值观、传播非主流价值、传播社会不良风气等问题,因此对短视频的创作者--短视频博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具体探究了全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关加强短视频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包括加强短视频博主的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以发挥其道德教化和引导作用,净化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因此,人们对女性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由于当前从身份角度探讨学术话语的研究是国内外的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以性别与语言以及社会语言学杂志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在语用身份理论分析框架下探索女性怎样在学术期刊中进行身份建构(Identity Construction),并且根据对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对女性的身份建构进行分类。从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中发现女性身份可以通过具体的话语流露,显现和建构,以此作为交际策略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郭亚东,2016)。  相似文献   

4.
残障模式是人们理解残障、看待残障者并选择相应行动策略的参照框架.基于范式转换的视角,提出残障模式的代际演替说,代内的修正、完善与代际的互动、整合造就了残障模式的复杂演化格局.以医学模式为代表的第一代残障模式从"疾病"视角转向"健康"视角,以社会模式为核心的第二代残障模式在反对社会压迫、消除社会障碍的运动中凸显对残障者的主体性、权利、能力与自由的认识.在吸收前两代残障模式合理观点的基础上,第三代残障模式即人类发展模型应运而生,它聚焦残障者的健康剥夺与能力扩展,以开放性姿态涵纳残障的多维决定因素,主张通过包容性、预防性干预措施促进残障者的福祉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青少年问题的解读是不同的。社会建构论关于“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的观点,福柯的权力论关于“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关系框架,为偏差青少年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偏差青少年逐步发展形成的罪错行为和边缘性活动,是青少年“群体表达不满和要求尊重某些一致认定的条件的活动”。偏差青少年在其边缘化过程形成的“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产生于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人生经验.构成为他们的生活日常知识,并完成了“身份形成”和“身份认同”,实现了青少年群体内的自我肯定。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互动关系不断推动着偏差青少年边缘性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昀  杨寒情 《社会学研究》2023,(1):205-225+230
乡村视频景观的兴起回应着围绕乡愁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生成媒介产制中的新职业角色。本文探讨返乡青年通过内容生产对乡土社会的再诠释。基于城乡流动的个人境遇,短视频成为返乡青年的创业机会,推动乡村生活方式与数字媒介愈发紧密的联系。视频博主挪用传播科技,建立专业常规,在用户、平台和公共政策的多重规制之下,将乡村视频塑造为互联网文化工业的特定内容类型。本文聚焦于乡村视频博主职业身份的生成轨迹,探讨广大乡土基层被整合进入数字文化市场的动力机制,进而检视持续扩张的新媒介经济嵌入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残障观是社会对人类身心障碍差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残障研究领域极少涉及身心障碍文化观念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残障观意涵的认识亦不充足,仅有一些关于其形成演变的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忽略了中国传统残障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下的真实意涵及演变历程.本文通过对两种有别于"新残障观"的传统残障观的阐述,尝试"还原"中国传统的残障观如何演化成现今公众所认识的样貌,指出我国传统残障观在目前国际主流残疾模式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而只是这些模式某种程度上的补充或注解.本文认为,历史上对残障观的片面解读和理解过程直接影响了社会对传统残障观的理解,强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残障观是新时期残障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残障群体和社会公众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残障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残障理念以更新和发展固有的残障观念,完善我国残障者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促进社会融合及相关政策服务输送成效和残障者需求的切实满足.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知建构过程,互动对其产生影响。民族旅游的发展不但加强了民族群体内部的互动,而且为民族间的互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两种互动过程中所建构的民族认同既包含了少数民族群体对自我身份与文化的认同,又扩展到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的认同,双重的归属感由此被激发。本文试图分析少数民族的旅游发展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并思考基于一种表演性的民族特色展示怎样作用于民族旅游中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残障女性是中国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具有残障者和女性的双重社会身份,是亟待关注的边缘群体.本研究通过对28名北京外来务工视障女性的田野调查,立足中国国情,探讨性别与残障以何种方式相互作用,造成对残障女性的多重压迫,从而使得农村视障女性通过向城市流动来摆脱不利处境,并形塑她们的职业选择.综合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交叉性维度,本研究提出,残障与女性的双重身份在结构层面和表征层面相互交叠和制约,推动了视障女性的城乡流动,并在很大程度上将她们的职业选择局限于推拿行业.然而,立足于西方的交叉性理论多维度分析框架强调系统性压迫而忽略了权力对主体性的形塑,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微观层面的"认同交叉性"来解释农村视障女性的城乡流动与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以刘永伟"肾失踪"事件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新闻媒体所建构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媒体在建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医生群体形象背后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发现,在"肾失踪"事件中,新闻媒体通过标题、分类、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青年医生群体塑造成一种缺乏经验、冷漠傲慢、不负责任的施暴者形象。对青年医生群体的污名化与中国社会因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因社会虚拟化导致的群体责任意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