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全过程育人,不断提高课程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摆在思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该文主要以《劳动法》课程为例,设定教学思政培养目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并且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制定一套可行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文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效果、课程互动、课程设计等维度,选择影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关键指标,以创新教学效果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的课程目标,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该文以《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改革为例,为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顶层设计,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改进思政教学方法,提出实施线上+线下、课外+课内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日常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改进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思政点融入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建立基于工程认证的环境类专业课程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3.
"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是从课程观的角度做思政,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引领有机结合.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具有丰富的"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资源,挖掘其思政内容、发现课程育人重心、思考育人资源如何更好地融入课堂,实现无缝衔接,对当下"美育""德育"融入式教学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德育""美育"融入《微电影创作》课程的路径,以期在微电影创作课程当中逐步实现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实现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开展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该文通过分析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融入思政元素,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举的拥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源于2014年上海市相关高校为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孤岛"困境,特别是解决传统思想增值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做好新时代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工作、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全面育人效果.该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探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问题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学改革从"思政课程"建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转变,如何使每门课程都能有效发挥育人作用、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深入开展并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改革给《美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使课程教学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进而达到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受众最广泛的通识课之一,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该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论述如何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将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课程思政内容搭建、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开展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行性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我国各类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该文从高等师范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索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理清《高等数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高等数学》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高等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最后提出评估《高等数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专业课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举措.该文针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及教学实施,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该文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对《计算方法》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以组建课程思政教师组、全方位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含有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文件、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为具体手段,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实...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是为解决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整体危机而诞生的一门学科.这决定了社会学关注结构与秩序、寻求社会与政治整合的学科"品格".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群体化生活方式之一,其本质属性在于塑造和维持一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秩序;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指的是国家之外的非政治领域.经由洛克、黑格尔等人的发展,国家与社会两者的关系被认为是社会结构与秩序的重要来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相关的市民社会、法团主义等理论契舍了社会学的"品格",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与秩序,但需要保持一种本土化警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