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借助"蓝墨云班课"等教育教学辅助软件,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素养的培养.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具有自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文以简历制作教学设计为例,分析了翻转课堂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化、信息化浪潮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教学模式创新成为教改的发展方向.以所授的"场论"课作为教改对象,借助超星学习通及手机APP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将翻转课堂的优势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翻转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翻转教学的设计不必局限于一堂课,可以将融合传统课堂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长度来考量.建议课程改革最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同时使教材和相关线上资源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发展.该文提出在高校《矿物材料加工》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及完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希望能够推动"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矿物材料加工》课程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工程制图》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缺乏独立思考、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了"翻转课堂+游戏式任务驱动"的课堂活动,分析了翻转课堂各教学环节的方法和教学设计.实践表明,翻转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改革提供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处于"互联网+手机"时代,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有诸多环节不完善、不系统.该文在分析"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态势发展和笔者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对目前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疑虑进行探索分析,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旨在努力完善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在高等教育课堂上得到成功应用,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化工等相关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指示,该文针对目前专业课程中暂时存在的"为思政而思政"的尴尬局面,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旨在完成专业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的双重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该文基于“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医药院校采购管理课程中的实施进行研究与探索,对当前SPOC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应用于采购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意义进行深入剖析,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三个方面构建了“SPOC+翻转课堂”在采购管理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最后据此模式进行了个案设计。以期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其他学科发展与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学生课堂互动性差,《机械制图》课程空间想象力不足,导致学生制图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该文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依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建立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学实践显示,该模式获得了较好的课...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和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翻转课堂成已经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为了响应新文科建设和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民俗学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BOPPPS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充分评价该教学模式的效果,笔者把授课的对象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BOPPPS与翻转课堂结合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比较.结果显示:BOPPPS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及文化创新实践能力,并提高民俗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是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不足、课堂互动交流不通畅、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借助于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基于教学云平台开展《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从云教材的更新与使用、整合...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