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提出回族伦理文化研究的视角与理论预设.强调把回族伦理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内在机理和本质精神的特征,可以更加接近历史原本的文化丰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四个理论预设,旨在建立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新的理论方法框架,从而有助于加强对回族文化价值问题和社会认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巨大变迁,回族和回族社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回族社会变迁,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重点阐述了回族的社会组织变迁、文化功能及经营方式的变迁以及居民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考察了回族社区的伦理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伊斯兰哲学道德观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伊斯兰哲学道德观对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穆斯林的伦理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族传统家庭婚姻伦理文化、政治经济伦理文化、自然伦理文化等都深受伊斯兰道德观的影响。对伊斯兰哲学道德观与回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形成融入了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和本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但最主要的渊源当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对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它表现在回族传统道德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和生态道德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马注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着重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五典”说是其宗教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作为一名虔诚的回族宗教学者,马注认为,穆斯林必须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完满地恪守人伦规范,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基于此,他将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学说同儒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观精编巧织在一起,从而构建了一套中国化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体系,并为中国广大回族穆斯林所遵行。  相似文献   

6.
回族的忠孝道德观是回族道德中的核心内容。它源于伊斯兰教教义,又吸收和融合了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二元忠诚"的社会道德忠诚观和"人伦三典"的家庭伦理孝道观。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这种道德观日臻完善,并在现代社会赋予它新的内涵。它影响着回族群体的思想、行为,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东北地区回族研究的可喜成果东北地区回族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状态。马鸿超、田志和主编的《吉林回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的出版。丰富了中国地区回族史研究。众所厨知,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的地方就有回族历史。东北目前有近50万回民,回族史有丰富内容,不研究东北地区回族史,写不出完整的中国回族史。因此,研究东北地区回族史是研究中国回族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吉林回族》出版,为中国回族史的研究提高放置了一块新基石。  相似文献   

8.
白寿彝先生在长达70年学术生涯中,对回族史学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批判"历史无用"论,明确回族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率先提出回族史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回族史研究中"三个分不开"理论,指明回族史研究的现实功用;首次提出回族史研究目标,明示回族史研究方向;先生在回族形成与发展理论,尤其是回族形成时间、来源、构成成分及发展阶段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尤其是首次提出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一种民族形式的著名论断,解答了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这一回族史研究中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疑难问题;对回族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问题,亦有开拓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盖金伟 《西域研究》2007,(2):121-127
近20年来随着中国回族史研究的发展,新疆回族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在新疆回族来源、回民起义、回族伊斯兰教、回族文化等核心问题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总结成就,发现问题,有助于推动新疆回族史研究逐步形成自身体系,突出地域特色,在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2005,(2)
本刊讯  2 0 0 4年 1 2月 3 0日 ,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翔实记录我国回族人民建设祖国历史进程 ,展示宁夏回族历史遗存、生活、民俗风情的我国首家专业性回族历史与文化展馆 ,在宁夏大学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上级单位宁夏大学回族研究中心也在这一天正式挂牌。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回族自治区高等院校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回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回族历史、回族伊斯兰文化等。近年来 ,这个研究中心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的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同…  相似文献   

11.
张巨龄 《云梦学刊》2006,27(5):145-151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和人员大改组。回族报刊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封建主义尚未根除,民主意识已见端倪。丁宝臣、丁竹园、刘孟扬等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和王浩然、王友三、张子文等开明宗教领袖的两支队伍形成。这为以新闻传媒形式开启民智,唤起回族人民爱国兴教提供了组织准备。《正宗爱国报》、《回文白话报》,以及《清真学理译著》等回族报刊的出现,显示了回族人民参与社会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是其自我教育,逐步提高民族素质的保证,为此后回族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初回族报刊,是我国少数民族报刊史,以至中国报刊史上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代小 《阴山学刊》2020,(1):33-36
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直接导致了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人口减少。伊克昭盟作为清廷镇压西北回民起义的主要战场,战事持续十余年,人口损失十分严重,伊克昭盟蒙古人在战争中伤亡,或躲避战乱背井离乡,导致伊克昭盟的人口大幅度下降。直到新中国成立,伊克昭盟人口(蒙古族)也未能恢复到西北回民起义前的规模。此外,此次起义改变了各旗人口的分布格局和人口密度,中断了移民在伊克昭盟地区的发展。我们应切记这次起义的教训,拥护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代西北回民起义中的人地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传斌 《文史哲》2003,6(6):87-91
人地关系的广泛联系特征在回族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表现。一般意义上来讲,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形成了回族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空间,这也是回族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两个基本空间基于地域性的人地关系变迁,从而最终促成了回族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人口行为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西北回民起义发生在清代,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绝非偶然。同时,西北回民起义对当地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回族商业资本开始向产业资本转化,主要集中在纺织、火柴、面粉、加工等轻工业。回族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为一体,商业资本流向产业资本形式多样,机器工业、工厂手工业并存,以手工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这种转化是积极顺应社会变化,突破了回族的传统观念,成为回族经济中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标志,代表回族经济的发展方向。也为现代回族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的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在阐述伊斯兰教思想时,阐述了他们对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看法,并且对各种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他们坚定伊斯兰教信仰,尊崇儒家思想,批判佛教和道教,在比较中提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6.
哈正利 《文史哲》2006,(2):82-86
用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比较六个回族族源的传说叙事结构,来探究回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尝试。多数文本的叙事结构一致性,沿着“唐王梦见回回(梦)———大臣圆梦,邀请回回(圆梦)———回回来华,辅助唐朝(请求贤士)———回回想家,唐王给他们娶亲,以求定居(人种和文化的交流)”的顺序来表述。在对不同传说对文化元素组合关系运用的共同性的讨论中,多个文本均是以回回/汉人、伊斯兰教/多神信仰、通婚/不通婚等三对基本的二元对立的关系组合来叙事,这正是回族日常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变迁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它有着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鲁甸县回族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该县由此引发的未来发展机遇,以及传统文化变迁进程中回族文化的现代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末元初 ,江西诗派依然有所传承 ,从作者身份方面讲 ,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从地域方面讲 ,则以江西和杭州两地为主。其中以方回为代表的诗学大家对于这种传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颜乐"为儒家学派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特别是文化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 源于孔子的教育与学习观,在此基础上颜回将其扩展为整体性人格精神。在儒家思想流变史上,"颜乐"以其绝对 化的知识、知识乐境追求,体现了早期儒家的知识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州建筑雕饰的意象构成模式复杂多样,内容丰富精美,具有多重价值。本文从多元文化视角,对此意象构成模式进行分类,依照其所生成的具体历史语境,并结合文化传统和当地社会风俗,分别从其表现的思维模式、民俗观念、生存意愿、生活追求、精神需求等方面进行解析,重在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成因与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