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家》里,巴金塑造了一组丫头、仆人、佣人等下层人民的形象。鸣凤是这类形象当中最典型的一个。巴金在创作《家》的时候,“有时丢下笔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有时大声念自己刚写完的文句,有时叹息呻吟,流眼泪,有时愤怒,有时痛苦。”他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和书中的人物一块儿受苦,一块儿在魔爪下挣扎,一块儿欢笑,一块哀哭。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巴金在他强烈的民主主义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上迸发出了炽热的创作激情,并把这激情倾注在作品中被压迫、被剥削、被蹂躏的人物身上。这是鸣凤形象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人们从鸣凤的身上看到那些年青、有为、可爱的生命的垂死挣扎,认识到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听到了作者“我控诉”的呼声,预感到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唐前古小说中,存在着一个以长生求仙为主题的小说系统,构成此系统的小说前后历经方士小说和道士小说两个发展阶段。作为此小说系统中最常见的人物之一,汉武帝的形象在两汉到六朝的小说本文中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演变。此文学形象的演变既形象诠释了方仙道向神仙道教演进的规律,亦集中反映出方士小说与道士小说之间的嬗递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言小说是诗歌时代的小说。唐代小说在进行人物个性化塑造时 ,特别强调他们的诗才 ,不论是被作为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次要人物 ,他们大都是敏捷的诗人 ,是诗人的化身。在这多层次、多类型的诗人形象中 ,有前代和当代实有之诗人 ,有虚构的诗人 ,有歌妓婢妾、宫女嫔妃 ,有神仙方士、有鬼魂精怪等 ,它们成为了唐代小说中最光彩夺目、最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充分反映了唐诗文化对唐代文言小说的影响和渗透 ,唐代小说是唐代气象的又一载体  相似文献   

4.
戴维·洛奇是学院派作家之一.校园小说特别关注的人物就是知识分子.<小世界>中洛奇通过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人物的形象刻画,嘲讽了西方学术界,甚至是整个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5.
胡学文是当代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其作品主要关照乡村及草根人物的命运.本文就主要围绕胡学文小说中的草根人物展开.笔者首先简要分析了胡学文作品及其主要特色.其次,重点探讨了小说中草根人物的整体形象,即变幻无常的人生境遇,突出草根人物的无力感;进而探讨在艰难生活中的草根人物的人性美;最后点明了草根人物不甘心命运,在屈辱中抗争.结论部分则简要概括了胡学文的文学创造源泉.  相似文献   

6.
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领军人物,是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物.历史上的宋江和小说中的形象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评论大多倾向于发现亦舒小说女性形象强烈的独立意识,本文认为,在亦舒的小说中,这种独立意识是作者强加于人物身上的,这些女性形象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独立意识,特别是把放弃爱情作为女性独立的一个重要标识,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8.
《寻找格林先生》是美国小说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著名短篇小说.采用修辞学作为方法论意义的零度与偏离二元关系,解读小说中作为善的零度以及人物对于作为善的零度的追求和在追求中表现出的偏离形象;格林先生是善的化身,是以零度空位的形式隐含地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终,通过不同人物对善的追求体现出来.通过对格林先生及其偏离形象的刻画,贝娄表达了对善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没有长大成人,他们经历着青春期以前的俄底浦斯式纠结。这些与描写孩子成长过程的古老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不谋而合。就如很多传统童话中的人物那样,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也是直白白地暴露出自己的欲望。而且这一欲望大部分以家庭为背景,在俄底浦斯式葛藤结构中展开。并且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往往是以魔女的形象登场,这是为了将删掉"坏妈妈"的形象,完整地留下"好妈妈"形象的一种童话式战略。张爱玲小说中最大特点之一的"恶母"形象就是具有这样的童话式结构特征。对张爱玲来说,能够真正信任和依赖的母亲是上海。另外,在童话中常常出现的能够从邪恶的现实中得到救赎的幻想空间,在张爱玲小说中也常常登场,其代表性的空间就是香港。在本论文中研究者将要展示解读张爱玲小说的另一种视觉,即童话式结构。  相似文献   

10.
<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形象既有艺术的概括性.又有生活的现实性,形象鲜明,性格统一,人物之间很少雷同.小说人物塑造艺术高超,作者善于使用曲笔,善于扣住性格特征,步步深化、完善,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时,小说成功运用了写实、白描,以及多层显现、由表及里,关键之处最后点出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对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血的意象的文体特征及其象征意义的阐释,深入分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一美国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其叛逆、激进同时又软弱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展现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生动画面。小说中描绘了高尔基周围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是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高尔基的童年,有欢乐,有无奈,有痛楚,有愤怒……正是外祖母,给了高尔基一  相似文献   

13.
对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的简单分类进行分析不足以真正从本质上把握张爱玲小说人物的内涵,必须从背景、表现力、主题等各个方面重新审视张爱玲小说的内在意蕴及其角度,从而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张对于女性形象刻画的独到之处。张爱玲的小说拥有独特的视角,尤其在题材背景的选择上,倾向于刻画“不彻底的人物”。人物的不彻底建立在另一个不彻底的基础之上——浮移的空间。张爱玲运用“张爱玲式”的表现手法,使得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动地鲜活于文本之中。诸多女性形象中,以病态特征最为凸显,塑造病态的女人是张爱玲小说荒凉主题的表现需要。  相似文献   

14.
红楼人物历来就是读者和评论家们关注的对象,但对小说中的嬷嬷们,研究者却较少涉猎.在<红楼梦>的女性世界中,嬷嬷是一个别有意义的群体,她们地位特殊,阅历丰富,精于算计,惟利是命,其审美价值在于她们的形象既揭示了这类人物独特的生命内涵,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宝库,又是全书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伍尔夫与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反映了她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伍尔夫与丁玲创作的重点在于女性形象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她们始终将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渗透于人物的形象中,让这些人物形象经历了孤独苦闷、彷徨迷惘、坚定执着的新的人生发展之路.伍尔夫与丁玲的作品全力发掘女性意识,显示了她们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形成了中西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真正成为文学之正宗,是从五四时代开始得到确认的.小说正名所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其创作的空前繁荣.二十世纪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现代小说里得到了全方位的反映,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过多少种人物类型,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就有多少种维妙维肖的形象.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人物的语言又是小说的“第一要素”里的第一要素。所以,写好人物的语言,对于写好小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语言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之一。而这种艺术手段的高低,其重要标志,就是看它所达到的性格化程度如何。鲁迅小说的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性格化。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鲁迅小说人物语言性格化的写作手法.其手法有四:一是抓口吻,二是写情态,三是借话说,四是代陈述。前两点是人物的直接语言;后两点是人物的间接语言.  相似文献   

18.
要:莫言小说《蛙》别出心裁,以身体部位或人体器官命名大部分人物.按照概念隐喻理论,对主要人物姓名“万心”和“万足”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万心”喻指人物承载万千种心思与心事,借此展示新中国六十多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万足”喻指人物满足私欲、万事俱足的一生,从而刻画出一位自私、懦弱、实际、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运用人名隐喻描绘人物性格特质、暗示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并寄托作者情感、构建小说主题.隐喻认知机制在人物命名上、在构思小说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几乎同时出现在明末清初的四部小说《开辟衍绎通俗志传》、《有夏志传》、《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和《历代神仙通鉴》,不约而同地皆以“嫦娥奔月”神话的情节为基础,重构了有特色的嫦娥故事,重塑了有意味的嫦娥形象,形成了生动、有趣的文学文本形态.若纵向观之,四部小说显示了嫦娥形象由反面向正面转变的轨迹;若横向观之,四部小说展现了“嫦娥奔月”神话移位为文学创作素材之后,所具有的极强的可塑性.纵、横两线在《有夏志传》中实现了交合,作品以全新的嫦娥形象演绎了全新的嫦娥故事,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风貌作了最生动、最真实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婴宁》是其中影响力较大、最具典型性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个性特征为中心,淡化故事情节,注重虚实相衬,环境渲染,具有悲剧的意蕴。塑造了一个敢说敢笑、天真无邪、娇憨狡黠、至情至性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女子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